目連戲是以佛教故事“目蓮僧救母”為題材,保存于各地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被譽為“戲祖”。翼城目連戲俗稱耍目連鬼戲,流傳于翼城縣隆化鎮(zhèn)南捍村。據(jù)當(dāng)?shù)厮嚾丝谑,明末,翼城南捍村蘇姓富商從南京經(jīng)商,將此劇帶回該村,很快傳入兩坂、西閆、溝西、東石橋、故成等村。清中葉,目連戲頗為盛行,南捍村附近的6個村莊在搬神古廟會(六年一次)上連唱三至七天。清末民初,村里組建了南捍民眾劇團,以演此劇走村串巷巡回演出,范圍擴展到浮山、沁水、陽城、絳縣、聞喜、曲沃、侯馬等地。
翼城目連戲唱腔大多為高腔,兼有部分平調(diào),高腔以十字句為主,平調(diào)以七字句為主,都是上下句結(jié)構(gòu),演出特點是“不被管弦,鑼鼓助節(jié),一人啟齒,眾人幫腔”。曲調(diào)有[平高腔]、[花高腔]、[西江月]、[哭調(diào)]等30多個。伴奏樂器有鼓板、大蘇鈸、小鈸、小鑼、戰(zhàn)鼓、梆子、銅鈴等。行當(dāng)齊全,可演《目連救母》、《游地獄》2本24出戲,連演三天三夜。《目連救母》內(nèi)容多屬陽間事,白天演出,主要場次有《目連還家》、《掃佛堂》、《劉保順上墳》、《劉氏發(fā)誓》、《花園劉死》、《算卦》、《請名醫(yī)》及《太白星贈九連環(huán)》;《游地獄》多屬陰間事,夜間演出,舞臺上群魔亂舞,陰森詭異,氣氛恐怖。在化妝方面,凡是神人,臉上必須帶有金色,牛頭、馬面、大鬼、小鬼等角色則戴面具。
目連戲有“中國活化石”之稱,對研究中國戲劇起源,沿革及發(fā)展傳承等具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為研究中國戲曲史、文學(xué)史,民俗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