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秧歌也稱干板秧歌,起源于明清時期的社火小調(diào),后經(jīng)歷地攤子表演唱,又移植了梆子戲中的一些袍帶戲,逐漸成型。清末民初,翼城秧歌戲較為盛興,當時全縣30多個村莊有秧歌戲班,大部分戲班在50人以上,較出名的秧歌戲班分布于故城、冶中、岳莊、冷泉、南常嶺(斜口廟)段莊、木坪、孝義、楊石家、霍家澗等村。
翼城秧歌屬于“三小戲”,配樂只用打擊樂(鼓板、馬鑼、小鑼、梆子等)和嗩吶,無弦樂。唱腔近似于民歌,詞律上以七字、十字句居多。曲調(diào)分兩類,一類是平板、流水、高腔等四句體結(jié)構(gòu)板式,屬一板一眼或有板無眼,主要表達歡快、高昂、柔美、熱情等情感;另一類是哭板、慢板、介板等板式,為一板三眼或自由節(jié)拍,用來表達悲憤、苦愁、哀怨等情感。腳色行當齊全,所演劇目大多屬袍帶戲,也有部分靠甲戲,流傳下來的本戲有《 梅》、《花云寺》、《花玉帶》、《彩球記》、《釵環(huán)記》、《巧姻緣》、《青峰山》;回戲有《三對面》、《下書》、《送頭》、《觀燈》、《秦雪梅吊教》、《罵官》、《賣水》、《擊掌》、《走旱船》、《小姑賢》、《雙鎖柜》等二十個,大多反映民間家庭生活。代表性劇目有《巧姻緣》、《渡林英》、《楊八姐宿店》,著名的秧歌藝人有故城王澤元(小旦)、南常嶺閆恩照(須生)、李茂生(丑角)、冶中李立福(老生)、李九河(彩旦)、孝義張長福(花臉)、馬適元(須生)、霍家澗霍士榮、霍士偉等。
翼城秧歌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唱腔、道白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具有比較重要的藝術(shù)文化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