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在山西的傳播歷史悠久,這種又稱之為“傀儡戲”、“傀儡子”的民間戲曲,源于漢代,是由殉葬木俑演變發(fā)展而來的。
清末民初,浮山地區(qū)木偶興盛,當?shù)赜性S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聞名,涌現(xiàn)了許多木偶戲藝人。1949年,浮山縣成立了木偶劇團,劇團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戶戲的音樂唱腔,排演了《金剛廟》、《鬧堂》、《斬子》等劇目。之后,浮山木偶劇團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shù)觀摩演出并隨國家文藝代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博得各界人士的贊賞。70年代,木偶戲進一步發(fā)展,編演劇目達三百多出,在山西各地演出頻繁,還到附近省份及四川等地外出表演。然而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隨著市場經(jīng)濟、外來文化的沖擊,木偶戲演出日漸式微。
浮山木偶集杖頭、提線表演為一體,并可同臺演藝,節(jié)省人力,一人多用。木偶戲藝人一人多藝,操縱演唱配合密切,水0 融。表演中, 木偶揮刀動 、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擺翅、耍扇拋彩、卸帽脫衣、吹胡子瞪眼、盤腳打座、搖頭、跪、拜翻、跳等等,全憑藝人操縱。演出內(nèi)容既可表演古裝劇,又可表演現(xiàn)代戲、小品,還可表演民族歌舞、雜技等高難度動作,尤其擅長表演神話故事,如《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智取芭蕉扇》、《西游記》等。
浮山木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精湛的舞臺藝術(shù),將歷史故事、英雄人物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編成劇情搬上舞臺,表達了勞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幸福吉祥,渴望豐衣足食,企盼和諧美滿的愿望,是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應(yīng)予弘揚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