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戲,長期以來一直流行在金鎖鄉(xiāng)的玉華村。玉華的對對戲起于何時,無從考究。據(jù)已去世的對對戲著名民間藝人胡登賢和屈庚平在世年令推算,一八八O年左右和一九一O年以后,都是對對戲演出的昌盛時期,起源時間應(yīng)在這以前。
所謂對對戲,是指一出戲演出時的出場人物一般是兩個人,最多不超過四人而言。演出戲目全是比較短小的折子戲,內(nèi)容以生活性戲劇為主。
玉華對對戲的演出班社為自發(fā)的民間業(yè)余演出組織。這個演出組織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常興演出劇目,有《張連賣布》、《二姐娃害病》、《二姐娃做夢》、《孟姜女》、《劉郎玩花燈》、《花亭會》、《回窯》等。
對對戲的音樂、唱腔,和在銅川普遍流行的一種曲藝坐唱形式——曲子完全相同,常用曲調(diào)有崗調(diào)、西京、采花、慢五更、緊五更、銀紐絲、老龍哭海、背宮等。演出活動多在臺上進行。有時,也依據(jù)環(huán)境條件在場子進行演出。在場子演出的,又稱為秧歌戲。在場子演出時,還可獨立加入一些民歌小調(diào)的演唱,如《禿子尿床》、《織手巾》等。
演出服裝均用的是民間“社火”箱,有頭盔、襖和裙子三種,只是男女有別罷了。有時也向村人借一些農(nóng)家時裝來代替,其化裝也同于“社火”中秧歌的簡單化裝。
對對戲的演出角色一般分為四類:即須生、小生、花旦和小丑,另有黑生和內(nèi)角(泛指各類旦角而主要指青衣)。所用伴奏樂器和現(xiàn)時一樣,分“文場”和“武場”!拔膱觥庇卸易、板胡和三弦;“武場”有干鼓、暴鼓、搖板(即現(xiàn)時所稱的“牙子”或“拍板”)、底鑼、勾鑼、大镲、小镲、摔摔(即碰鈴,又叫星星)、梆子、四頁瓦、構(gòu)子木捶捶(中間系空心,類似于長木魚)。
玉華對對戲班社,主要在年節(jié)或廟會演出,除在本村及鄰村演出外,還在北至宜君、黃陵,南至銅川的何家坊一帶,由各村及社家邀請而外出進行頻繁的演出活動。
對對戲昌盛時期,享有盛名的藝人有屈庚平、胡登賢。另有唱黑生的尚德,唱須生的楊保,唱花旦的張拴樓,唱內(nèi)角的傅寧樓等。唱黑生的尚德也是二弦子演奏的名藝人。后來,隨著這些藝人的相繼去世,到建國前夕,對對戲因后繼無人乃告停演。今天,對對戲已經(jīng)三十多年沒有演出了,但玉華村的群眾對當(dāng)時對對戲的演出盛況至今猶津津樂道,引為驕傲。可見對對戲在當(dāng)?shù)赜绊懯呛艽蟮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