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旱船是翼城縣王莊鄉(xiāng)孝義村傳統(tǒng)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歷史悠久,表演套路多,一般在正月十五鬧社火時表演。
據(jù)傳,孝義村是翼城縣跑旱船的發(fā)源地。老人們回憶,孝義旱船約形成于清初,光緒年間已負(fù)盛名,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其村張家、郭家、馬家均有傳人。著名的老藝人有張萬春、馬效溫等,均生于1858年前后,至今已傳八代。
孝義旱船常以多只彩船參加表演,表演者均以《白蛇傳》、《打漁殺家》等戲曲中的人物進(jìn)行化妝。舊時,駕船人為男扮女裝,戴墨鏡,尤其在船面上特意裝兩只假腿和一雙小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接由俊俏的小姑娘和小媳婦來駕。一只船配一船夫,船夫扮演者頭戴黑色或黃色圓圈帽,前面上翻,寫有“壽”字,嘴帶白色長胡子,身穿黑色或黃色道袍,腰系板帶,腳蹬長靴!拔母铩逼陂g,曾改為綠軍裝,戴軍帽,打綁腿。此藝術(shù)表演形式既可行進(jìn)表演,也可在廣場表演,還可在舞臺表演。配樂主要有鼓、鑼、鈸、嗩吶等。由于孝義旱船表演技藝高超,熱烈壯觀,所以,不論是在村鎮(zhèn)或是在縣城表演,均受到人民的喜愛。隨著文化市場化趨勢的加劇,傳統(tǒng)的翼城旱船急劇衰落,表演和道具制作人才不斷減少,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亟待搶救扶持。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