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縣南梁村每年農歷三月初八要舉行灤池古會,為紀念灤水之主喬澤神而設,會期五至十天。民國十八年(1929)《翼城縣志·禮俗》載:“三月初八南梁灤池祀喬澤神,舊志載,俗傳為欒共子忌辰,未知孰是!睓韫沧蛹戳x臣欒成,曲沃武公伐翼過程中被俘,寧死不屈而被殺。晉小子侯嘉其忠義,為之舉行葬禮,在掘墓時得一汪清泉,遂冠名灤水。后宋徽宗敕封欒將軍為喬澤神,并于灤池旁建廟、修池,每年三月初八日(欒成忌辰)行幡賽會,相沿成俗。
灤池古會也稱祭水節(jié),屆時,各村將手工制作的彩幡運至灤池旁,以殯葬的形式祭祀喬澤神,每年一小祭,十二年一大祭,由十二村輪賽。其中南梁、澗峽、故城、清流四村地處灤水上游,有優(yōu)先用水權,故而命其行幡,其余各村掛幡。輪賽之時,大幡一桿高八丈,上懸彩幡數(shù)層,駕五頭大牛拉著,百余人四面八方以繩扶行。小幡十二桿,各高二丈,一牛拉一桿。行進時有僧道兩門身披袈裟,吹奏樂器前面引路,后有人抬著油筵、彩筵、全豬、全羊、大食(棗果)、食榴(730個,白面制)等各種祭品,行至灤池,人們用全豬、全羊、棗果敬獻喬澤神,獻畢將豬和棗果等全部倒入池中,并把彩幡全部打碎,故而又將行幡稱為打幡。屆時還有獅子、老虎、高蹺、抬閣、花鼓等民間藝術助興,排列成行,魚貫而行,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灤池古會是南梁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村聯(lián)合組織的大型祭水活動,表達了民眾祈求豐衣足食、幸福安康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信息來源:山西省政府辦公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