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在當(dāng)?shù)乇臼且环N民間歌舞形式,它是以秧歌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伴奏形式和化裝來演唱的一個小劇種,在同官縣境內(nèi)普遍流行。演唱秧歌戲有代表性的村社有黃堡的呂家崖、黑池原;陳爐的立地坡、永興;城關(guān)的東原、樓子村以及耀縣的孫原、董家河(原屬銅川,六五年劃歸耀縣)等。
秧歌戲一般是在場子演出,所以,也叫做場子戲,但有時也在臺上演出。出場人物二至三人,以二人者居多。兩人演出,多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若三人演出,則多為一丑、一旦、一生。旦角在秧歌戲中稱“包頭”,化裝簡陋,除裙子外,其他多是農(nóng)家時裝。秧歌戲的道具是男、女均手持一把扇子,表演則始終隨著演唱及伴奏的節(jié)奏,上段一手搖扇,一手提裙,下段以秧歌步貫穿始終;以唱為主,表演為其輔助。
秧歌劇的唱腔和伴奏樂器均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當(dāng)?shù)亓餍械母黝惷耖g小調(diào)為其唱腔,這種唱腔的伴奏是由馬鑼、小鼓和镲組成的鑼鼓樂隊來承擔(dān),唱時不敲,敲時只舞不唱。民間常說的:“敲起來,跳起來,不敲不跳唱起來”,這句話通俗而精煉的概括了秧歌戲中唱、表演及伴奏的關(guān)系和它的基本演唱形式。另一種是以當(dāng)?shù)亓餍械那诱{(diào)為其唱腔,伴奏主要是由板胡、三弦、四頁瓦和摔摔(即碰鈴)所組成的細(xì)樂樂隊承擔(dān),與曲子的演唱和伴奏相同。有些沒有細(xì)樂伴奏條件的,也用前面所說的鑼鼓樂來伴奏,形式也同于鑼鼓樂的伴奏形式。
由于秧歌戲流行普遍,且多在年節(jié)或廟會時演出,所以,演出活動往往帶有自發(fā)的比賽和交流性質(zhì)。耀縣孫原和董家河(原屬銅川)兩個秧歌戲班,解放前便結(jié)為演出親家,雙方演出隊每年你來我往同臺或同場演出。正月十五孫原戲社來董家河拜訪,二月二,董家河戲社又去孫原拜訪,相互比賽和交流。這樣,兩村的群眾便自然成為他們演出水平高低、進(jìn)步大小的評議員了。傳說孫原的秧歌戲起于光緒年間的戲子“二李”(即李彭章和李云章兄弟二人)。在董家河一帶群眾把當(dāng)時有名的藝人編成順口溜:“全祿(張全祿),的生,厚生(董寬榮)的旦,靠生的(董忠賢)擰姿(地方音讀“擰次”,指舞姿)真好看。興有(董興有)的青衣,德玉(董德玉)的丑,少榮(董少榮)的八角身子很拿手!
秧歌戲源遠(yuǎn)流長,在古同官民間世代流傳,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小型戲劇形式而繁衍成俗,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風(fēng)格的一些代表性藝人。除前所列舉董家河的名藝人外,曾享有盛名的還有陳爐永興的田樹德、許群成,育寨的侯多才,上街的李世明;黃堡黑池原的吳忠玉、張智文;樓子村的何呆迷;金鎖玉華的屈庚平、胡登賢;耀縣孫原的張寬文、李俊龍、張漢云等。代表性的演出劇目有:《蘭橋會》《張連賣布》、《金川賣妻》、《回河南》、《親家母打架》、《二姑娘害病》、《董家廟》、《馮爺娶小》、《教賢良》、《看女》《賣花線》等。
同官的民間小劇種和當(dāng)?shù)氐钠渌耖g音樂及舞蹈等的演唱形式,互相吸收和滲透,具有當(dāng)?shù)鬲毺氐难莩L(fēng)格和特色。同時,它對流行于關(guān)中的一些大劇種,如秦腔、眉戶的形成,不是沒有關(guān)系的,“簡單”正體現(xiàn)了戲劇的一個初級階段。由于有些小劇種年久失傳,著名老藝人大都去世,所存文字資料又少得可憐,因而,深入研究這些古老戲種還有很大困難,特別是它對現(xiàn)代大劇種秦腔、眉戶形成的影響,還有待于今后繼續(xù)挖掘和探索。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