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嗩吶一哇哇聲,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來水也舞,舞得人壽年也豐。
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歸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張揚。如果說榆林信天游放飛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飆。作為文藝發(fā)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場(俗稱大秧歌)和小場(俗稱踢場子)之分。大場是大型集體歌舞,可加入高蹺、旱船、龍燈、竹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規(guī)模宏大,氣氛熱烈,動作矯健豪邁,情緒歡快奔放。小場是幾個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戲。參加人數(shù)為二、四、六、八人,成雙成對,男持彩扇,女舞彩綢,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脫,又細膩。
榆林秧歌也稱陜北秧歌,歷史悠久,形式多樣。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之日,城鄉(xiāng)群眾普遍有鬧秧歌的習慣,F(xiàn)在的新秧歌在傳統(tǒng)秧歌的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以工農(nóng)兵為主角,以歌頌新生活和歡慶豐收為主要內(nèi)容。在表演中突出扭、擺、走、跳,在三步一跳中,雙臂連續(xù)左右擺動,隨著節(jié)奏微微搖頭擺腦,顯得情致盎然,瀟灑歡快,成為廣大群眾喜歡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榆林秧歌的場子設計主要有:雙過街、二龍出水、蛇蛻皮、卷白菜、九曲燈、梅花盛開等等。伴奏樂器主要有鑼、鼓、镲、嗩吶。基本樂譜有《長流水》、《大擺隊》、《得勝回營》等。80年代以來,秧歌隊前加彩車、廣告宣傳隊(車)、儀仗隊、管弦樂隊等,秧歌隊中普遍增加了水船、獅子、龍燈、跑驢、大頭娃娃、大頭羅漢戲柳翠、張公背張婆、高蹺、霸王鞭等,規(guī)模宏大,熱鬧非凡。每年春節(jié)期間,在榆林城舉行秧歌匯演比賽,參賽最多達40多班,有不少國內(nèi)外賓客專程來榆林觀看、采風。
榆林秧歌是一種開放性極強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說它居于開放性,是因為榆林秧歌像生長在黃土地上的毛頭柳一樣隨處都可以生長。院落里、鹼畔上、大路間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場所。榆林秧歌的另一個特點是與喜慶結伴而行。每逢大年春節(jié),或是節(jié)慶之日,榆林大地到處是秧歌的海洋,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都組織秧歌隊,拜年問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訪互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元宵之夜,還有舉燈、提燈、擔燈的彩燈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
這時,山在舞動,河在舞動,一切都在舞動,大地便在這情感的舞動中告別今天的歡樂而走向明天的歡樂。
信息來源:區(qū)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