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鎮(zhèn)崇蛇習俗歷史悠久,有據(jù)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但這一習俗的流傳時限不止于此,其歷史的淵源可追溯到福建古老的土著文化——閩越文化。如今,在閩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仍保留著比較完整原始古樸的蛇王廟、游蛇燈、賽蛇神等民間系列活動,甚稱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崇蛇民俗活化石。
游蛇燈起源于清末時期,傳說樟湖地形象塊木排,漂浮于閩江岸邊,怕被洪水沖走,而蒙受災(zāi)難,人們祈求蛇神保佑,因此每年正月上元燈節(jié),家家戶戶制作燈板,舉行游蛇燈活動,游蛇燈高潮時,將它游到江邊作環(huán)繞形,意味著為“木排”更換上新的竹笮扎在石筍上,萬壽塔象征著竹篙固定排尾,新的一年里人們可以安寧地在這塊土地上生產(chǎn)生活。
游蛇燈從初六至二十一,按姓氏輪流,每戶一燈,每晚一游,蛇燈由蛇頭、蛇身、蛇尾組成。夜幕降臨,將燈板與蛇頭蛇尾連接成一條“長蛇”,少則幾十塊燈板,多則達700多塊燈板。鳴鑼開通,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繞鎮(zhèn)蜿埏而行,家家戶戶用大量鞭炮、煙花等候在自己的家門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禳災(zāi)祈福。游蛇結(jié)束,人們將蛇頭、蛇尾在廟前焚燒,頌祝蛇王升天,祈求蛇神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田園大熟、五谷豐登”的好年景。
賽蛇神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明代文學家謝肇淛《長溪瑣語》記載:“水口以上地名朱船板,(今福州方言),有蛇王廟,廟內(nèi)有蛇數(shù)百,夏秋之間賽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纏人腰,或纏人頭出賽”。樟湖板的蛇王廟還見于《南平縣志》福慶堂:漳湖板,奉連公,相傳學法茅山,其術(shù)甚精。里人置田,歲七月建醮禱祀,應(yīng)若影響?滴跞,劍南道楊兆魯,副總兵官陳維新,以“仙都龍窟”顏其堂。這一賽神習俗沿襲至今。每年農(nóng)歷六月下旬,當?shù)孛癖娋偷揭巴獠渡撸t數(shù)兩,大則數(shù)十斤。這些多數(shù)都是無毒或微毒的,如南蛇、錦蛇、蟒蛇等。蛇捉到后將它交給蛇王廟中的廟祝,(即組織者),放進特制的蓄蛇瓷甕中,過去用糯米、綠豆、糖等做到團團(稱“面頭”),給捕捉蛇者按蛇的重量論償。農(nóng)歷七月初七清早(早上六點鐘),就聚集在蛇王廟準備- ,- 前將蛇分發(fā),人手一蛇,- 從蛇王廟出發(fā),鳴鑼開道,千兵押犯,號聲陣陣,旗幡招展,游蛇隊伍中有的將蛇掘在手中,有的纏繞在臂上,有的盤繞在胸前,更有甚者緊繞脖頸,時而集結(jié)在一起蛇藝表演,蛇在人體上不斷地蠕動,千姿百態(tài),情景十分奇特。最后蛇王廟(連公)菩薩輿駕前驅(qū),游蛇隊伍浩浩蕩蕩,沿街行走,各家各戶大開,用香火鞭炮迎接,人們視蛇為吉神,恭敬而立,頂禮膜拜。游蛇結(jié)束,人們將蛇送到閩江放生。夜晚在蛇王廟搭臺演戲,酬神娛人,生生不息。2005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