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連云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qū);春虻男纬,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海州(今連云港市)一帶流行由秧歌號子發(fā)展而來的[太平歌]和獵戶所唱的[獵戶腔],有邱、葛、楊(一說張)三人將其加工潤色為[怡心調]和[拉魂腔],并以此來演唱農(nóng)村生活和民間故事。后邱去淮北,葛去山東,楊留在海州,他們各自吸收了當?shù)孛窀韬驼Z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
淮海戲于1830年前后出現(xiàn)演出班社,至1880年后,海州的東海、灌云兩縣就有一百多個班社。1940年藝人們成立了“藝人救國會”,在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編演《小板凳》、《大后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現(xiàn)代劇目,發(fā)揮了宣傳隊和戰(zhàn)斗隊的作用。
淮海戲音樂唱腔豐富多彩,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女腔以[好風光]為基本腔,以[二泛子]等為輔助唱腔;男腔以[東方調]為基本腔,以[金風調]等為輔助唱腔。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的尾突然翻高八度且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淮海戲的傳統(tǒng)劇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之說,其中《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催租》等久演不衰,在蘇北地區(qū)幾乎家喻戶曉;春虻囊恍┍硌萆矶蚊黠@脫胎于蘇北農(nóng)村生活,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現(xiàn)全省有專業(yè)表演團體六個,其中連云港市有三個。連云港市淮海劇團成立于1959年,至今已有48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