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山傳說,連云港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民間文學類項目。
大伊山的由來就有多種說法。其一,這里本沒有山,屬淺海沼澤,人煙稀少;有一家姓戴的做豆腐賣,每天把豆腐挑到西邊南崗嶺上賣,南崗嶺上的人家大多會用豆子換豆腐。這個姓戴的人賣完豆腐回家,在路邊拾了一塊石頭與豆子配重挑回家,就把那塊石頭丟在巷口,后來不知不覺長成了一座山,周圍的大地也跟著長,把海水向東擠退十多里。據(jù)說這是一塊神石,是姓戴的將它移到這里的,人們就把這山稱做“戴移山”。因“戴”、“大”同音,后來就演變成“大伊山”,或叫“大山”。其二,傳說商代賢相伊尹曾在伊蘆山隱居,伊蘆山就叫“伊來山”,后來演變成“伊蘆山”。伊蘆山西南方向一座比伊蘆山大一點的山,西北邊有座小一點的山。伊尹先后到過這兩座山采藥,人們便把這大點的稱作“大伊山”。小的叫“小伊山”。大伊山有大小十多個山頭,還有許多寺廟庵堂,其中的羊山頭,據(jù)說是一只神羊化成。還有伏苓泉、神仙洞、奶奶頂、披墩、石盤棋、臥龍崗等各種傳說。從上古時代的女媧到漢代的劉備、唐代的羅成,到宋、明、清時代的人物都有各種傳說。這些傳說在神秘中反映人們的愛憎、美好愿望等豐富的情感。今天仍對培養(yǎng)人們的精神情感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F(xiàn)仍在大伊山周邊的南崗鄉(xiāng)、陡溝鄉(xiāng)、伊山鎮(zhèn)、侍莊鄉(xiāng)、東王集鄉(xiāng)、白蜆鄉(xiāng)、小伊鄉(xiāng)、下車鄉(xiāng)、伊蘆鄉(xiāng)、龍苴鎮(zhèn)、沂北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