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村位于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東南部,南面傍海,與金門隔海相望。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六日,后村均會舉行“貢王”活動,敬奉岳王爺,祈求平安。岳王爺即宋朝抗金英雄岳飛,他精忠報國,屢建奇功而遭奸臣秦檜陷害,遇害后被玉帝封為“代天巡狩”岳府王爺。岳王爺不但代天稽查人間善惡,還管理海上亡魂,故岳王爺也為民間航海的保護神。因此,岳王爺自古受到廣大善信者的敬仰和崇拜。
后村民眾對岳飛的崇拜與信仰起源于八百多年前。相傳在很久以前,閩南沿海瘟疫流行,海盜猖獗,民不聊生。那年,后村有一個新娘自娘家返回時,帶來了一個岳王爺?shù)南慊鸫,這個香火袋當天便顯靈并托夢給后村的族長,說他是岳王爺神靈,受玉皇大帝敕封“代天巡狩”前來后村鎮(zhèn)鏡,以保佑村民的平安。地方董事們不敢怠慢,立即通過扶戰(zhàn)請示原任王爺,證實岳王爺確已率眾兵將進入后村境內(nèi),遂請道士按一定的科儀將鎮(zhèn)境的重任移交給了岳王爺。從此,后村的民眾便將岳王爺作為本村的鎮(zhèn)境神靈加以奉祀,岳王爺也就成了后村人民的保護神了。
后村的“貢王”活動分為“請王”和“送王”。“請王”要舉行“豎燈篙”,從農(nóng)歷四月初八起,村里家家戶戶都豎起燈篙,直到四月十六活動結(jié)束。燈篙狀似蒙古包,寓意王爺?shù)谋鴮矤I扎寨。燈篙用五、六丈高的木竿豎起,頂端懸掛一盞燈籠,中間掛有“網(wǎng)斗”、“八旗”、“旗巾”等,還用五顏六色的燈泡繡成“岳”字,或拉成龍形,四周拉線各系五彩的三角旗,其間綴以小燈籠(燈泡)。晚上,燈光齊明,火樹銀花,星羅棋布,與月同輝。據(jù)說,燈篙還是為王船導航的航標,藉以召集王爺?shù)摹败妼ⅰ鼻皝眇嫸Y,各家各戶都要備足供品“犒軍”。村里要唱戲以迎“王”,請道士擺壇“做敬”以超渡亡魂。入夜,人們在燈篙下,或唱南音,或演高甲戲、歌仔戲、布袋戲、電影,表演各種民俗節(jié)目,吸引四鄉(xiāng)八里的游客前來觀賞,車水馬龍,熱鬧非常。
“送王”則包括“造王船”、“王船巡社”和“燒王船”。首先要造一艘龍舟,曰“王船”,古時用木造,現(xiàn)一般用紙糊,船身長約6米,寬約1.7米,船上設儀仗帳幕如軍營,檣桅篙櫓俱全,高懸“岳府王爺代天巡狩”的大幅龍旗,周圍襯以五彩旗,迎風招展,如元帥閱兵;顒赢斕,舉行“王船”巡社,寓意王爺出巡,佑民納福。只見“王船”揚帆,鳴鑼開道,戰(zhàn)鼓雷鳴,彩旗飄揚,聲勢浩蕩。各種民俗文化登臺獻藝,“御前清曲”南音、八音伴奏,高唱岳王將士凱旋而歸;拍胸舞、腰鼓舞、撞球舞、彩傘舞、車鼓弄、高甲戲、歌仔戲等則表現(xiàn)勞動人民喜慶祥和、安居樂業(yè)的心情!巴醮彼街,善男信女,燒香禮拜,許下美好愿望,鳴炮祝福,祝愿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滿!巴醮钡竭_事先布置好的地點后,信眾將添載的金紙、柴、米、鹽包、糖包堆置在船上,隨即點燃“王船”,只見“王船”和船上的紙錢、紙人等一切物件瞬間化作一片火海,煙火蔽天,民眾雙手合十高呼“順風”,恭送王船升天,祈求王爺保佑,驅(qū)趕一切災厄災害。
信息來源:翔安區(qū)人民政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