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梅花,又稱“散花”、“串花”、“串樹燈”,是廣泛流傳于海寧、桐鄉(xiāng)、海鹽等地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其中以海寧地區(qū)為盛。五梅花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在南宋王契真編纂的《上清靈寶0》中就有道家關(guān)于“燒香散花”的記載。據(jù)老藝人周祖慶(1921年出生,已故)回憶,五梅花在海寧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海鹽縣通元鎮(zhèn)老藝人沈毛毛(1923年出生)說:“五梅花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民國時為鼎盛期!
五梅花在數(shù)百年的傳承發(fā)展中,吸收了“虎跳”、“搶背”等地方舞蹈、戲曲動作和“天下同”、“八板調(diào)”等地方音樂元素,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宗教舞蹈演變?yōu)樽猿梢惑w、獨具海寧地方特色、娛神與娛人兼而有之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是浙江省少有的、主要以動作形態(tài)傳情達意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1990年,五梅花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
五梅花是依附于宗教儀式的藝術(shù)活動,多在民間祭祀、喪葬及薦亡法事功德0后進行,每次表演人數(shù)為六至八人,最多十二人,表演者為僧侶、道士、俗家道士(陰陽生)和當?shù)卮迕瘢碇F灰色或藍色海青衫(僧、道常穿的斜領(lǐng)長衫)進行表演。五梅花的表演形式分文場和武場兩種:
文場舞蹈。每人手持一件樂器,如笛子、二胡、板胡、三弦、掌鑼、鈸、木魚等,表演時,一邊吹奏著江南絲竹中的曲牌和民間小調(diào),一邊穿插繞行,其舞步凝重而飄逸,轉(zhuǎn)身抬足順勢而行,富有脫俗之情趣,宛似正在引送亡魂升入瓊樓仙閣。主要有“走步”、“互繞步”、“剪刀花”、“打米”、“荷花對謝”等各種不同的動作,有“旋一角”、“籬笆陣”、“水蛇形”、“龍門撐”、“五梅花”等隊形。表演過程中,須一邊演奏江南絲竹曲牌,一邊表演五梅花動作,對舞者的器樂演奏功底和音樂修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
武場舞蹈。每人手執(zhí)一件打擊樂器,有掌鑼、大鑼、小鑼、大鈸、小鈸、扁鼓、角魚等。敲掌鑼者為領(lǐng)花人,主要敲奏“鑼鼓經(jīng)”,表演時氣氛熱烈、節(jié)奏明快。特別是為年高壽終的人做薦亡法事功德0后表演五梅花時更是如此。動作、造型與文場大致相似,但加大了幅度和力度。另外,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節(jié)奏,不時表演“矮子步”、“造橋”、“緊四角”、“搶背”、“虎跳”、“前滾翻”等動作。主要有“元寶形”、“走四角”、“繩絞索”、“蛇脫殼”、“推骨牌”等隊形。武場舞蹈動作難度高,技巧性強,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五梅花的音樂主要以帶有鮮明的海寧地域特色的絲竹音樂、民間小調(diào)和戲劇曲牌為主,風格清新活潑、細致秀雅,曲調(diào)優(yōu)美流暢、柔和婉轉(zhuǎn),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文場以絲竹樂為主,曲調(diào)婉轉(zhuǎn)、清麗、悠揚;武場以打擊樂為主,節(jié)奏熱烈、活潑、多變。這使得五梅花在表演過程中既能展現(xiàn)嚴肅、端莊、高雅的一面,又能展示民間傳統(tǒng)舞蹈輕快、活潑、熱鬧的一面。
五梅花作為民間傳統(tǒng)舞蹈,融合了佛、道兩教的宗教元素,以及民間舞蹈、曲藝、戲劇、音樂等諸多內(nèi)容,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五梅花舞蹈中體現(xiàn)的民間信仰和娛樂性傾向,對民間風俗、宗教心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世紀以來,海寧從事五梅花舞蹈的僧、道人士及當?shù)卮迕裼幸话偃酥啵扛卑嘧恿潦。目前,能查實有傳承譜系的五梅花表演班尚有八個,F(xiàn)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沈少耕和謝云松。沈少耕,1935年出生,生長于世代表演五梅花的海昌沈家班,1945年開始表演五梅花,擅長翻跟斗、虎跳、燕子飛等高難度的武場動作。謝云松,1949年出生,是海寧道家世代相傳的正統(tǒng)表演班子——伊橋過廟班傳承弟子。20世紀80年代拜五梅花藝人唐真祥為師,學習五梅花表演。深厚的音樂功底,使得他能勝任五梅花舞蹈中的任何一個角色。海鹽五梅花的主要傳承人為朱松觀(1921年7月出生),海鹽于城鎮(zhèn)鴛鴦村人。20世紀30年代,他在做小和尚時跟師父貴太和尚學習五梅花,將此舞蹈傳承至今。
五梅花(海鹽五梅花、海寧五梅花)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