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嗒蝴蝶是海鹽一帶的燈舞,在每年元宵節(jié)燈會上表演。該燈舞表達了當地百姓期盼消避自然災害、生活安定的愿望,也滿足了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
老虎嗒蝴蝶燈舞從清代中后期就在海鹽流傳,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虎具有兇猛、強壯、威武等特點,被稱為“獸中之王”,江、浙、滬一帶百姓都有對老虎崇拜的傳說。相傳海鹽歷史上火災頻仍,民間有“強盜搶勿光,火燒一抹光”的說法。老百姓對火很是恐懼,并且認為老虎能驅火神,因此,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老虎嗒蝴蝶走村串戶進行表演,祈求家家平安,消避火災。海鹽民間又有“老虎嗒蝴蝶,不經大嚼”的歇后語,故選擇蝴蝶來為老虎的表演做陪襯,邊戲耍邊逗樂,詼諧幽默,在燈會中十分引人注目,很受歡迎。
老虎嗒蝴蝶表演時,由二人執(zhí)老虎燈,一人執(zhí)蝴蝶燈。先表演老虎出山下坡前來覓食,表演動作威武粗獷,然后蝴蝶出來自由停飛,接著表演老虎撲蝶、戲蝶,最后由于蝴蝶不經大嚼,老虎只得銜著蝴蝶掃興歸山。表演過程中以鑼鼓伴奏。
新中國成立后,表演者對該燈舞進行了多次改編,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1956年春,鹽官鄉(xiāng)(今為秦山鎮(zhèn))對老虎嗒蝴蝶進行改編,由三人表演,該節(jié)目參加了海鹽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59年9月,官堂公社(今為秦山鎮(zhèn))對老虎嗒蝴蝶進行改編,道具蝴蝶改為紅旗,老虎則由一人表演,該節(jié)目參加了海寧縣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文藝會演(時海鹽與海寧兩縣合并)。1982年,長川壩公社(今為秦山鎮(zhèn))文化站創(chuàng)編的《老虎嗒蝴蝶》再次參加海鹽縣文藝會演,并將《老虎嗒蝴蝶》改名為《老虎撲蝶》,由三人表演,并編排了六個情節(jié):“老虎出山”、“老虎尋食”、“老虎歇力”、“老虎撲蝶”、“老虎嬉蝶”、“老虎歸山”。20世紀90年代,老虎嗒蝴蝶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
秦山老虎嗒蝴蝶被列入第二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文/嘉興市圖書館 圖/海鹽縣三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