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叉舞脫胎于古代的戰(zhàn)前練武,后逐漸演變?yōu)轵?qū)鬼辟邪的祭祀舞蹈,現(xiàn)在則成為一種娛樂活動。明隆慶年間,平湖乍浦海塘一帶已有舞鋼叉的習俗。至明末清初,乍浦沿海的舞鋼叉活動已有相當規(guī)模。每逢佳節(jié),特別是長安橋三月廿三廟會和九月重陽廟會,鋼叉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節(jié)目,也是最受群眾歡迎的節(jié)目之一。
鋼叉舞是一種行進式的民間表演藝術。早期的鋼叉舞由六人表演,一人手執(zhí)令旗,五人分戴代表金、木、水、火、土的臉譜,手執(zhí)鋼叉,穿俠客衣服,隨著領舞者的指揮,邊行進邊改變隊形。整個過程沒有情節(jié),也無任何伴奏,只見鋼叉舞動虎虎生威,擊地響聲震天,隊伍移步挪位,變換迅速,如蛟龍出海。
鋼叉舞發(fā)展到后來,在舞鋼叉的同時增加了一些民間喜聞樂見的表演內(nèi)容。長安橋廟會上后期舞鋼叉表演就較前期有所不同,領舞者頭上戴著鬼臉,鬼臉用絲瓜筋做成,即將絲瓜筋劈成兩半,裝在臉上,在眼睛處挖兩個洞,其余部分垂在臉的兩旁,頗像城隍廟里的無常。表演者一手拿破雨傘,一手拿破蒲扇,口中吹著哨子,一邊搖頭晃腦、歡蹦亂跳,一邊指揮整個舞鋼叉隊伍。有時,也會增加一些反映社會現(xiàn)象的情節(jié)來活躍氣氛。比如前面一對自由戀愛的小青年,后面緊跟一對老夫妻,想方設法阻撓青年人的婚戀。老公公的山羊胡子、老婆婆的羊角辮子翹上翹下,你呼我應,既風趣又好看。情節(jié)雖簡單,但夸張的動作、滑稽的表演令人捧腹。
鋼叉舞的特色在于鋼叉的聲響和隊形的變換。舞者或舞動手中鋼叉,或用鋼叉擊地,鋼叉上的鋼片碰擊產(chǎn)生響亮而有節(jié)奏的響聲。舞者隊形隨著指揮的令旗不斷變換成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十字形、絞纜索形等。變換隊形時,互相穿插,互相擊叉。舞者時而健步如飛,時而輕步慢移,時而左右交錯,時而前后移位,力度強,速度快,銜接緊湊,層次分明。
鋼叉舞一度盛況空前。在當年的長安橋廟會上,鋼叉舞所到之處,人頭攢動,掌聲不斷,氣氛熱烈。觀看者看得興起時,常常會跟著徒手學舞。1966年,長安橋廟會停辦,后演變成一年兩度的物資交流會,當年深受歡迎的鋼叉舞瀕于失傳。2002年,鋼叉舞重新受到關注。乍浦鎮(zhèn)文化站的有關工作人員對傳統(tǒng)的鋼叉舞進行了加工創(chuàng)新,在當年的平湖西瓜燈節(jié)上,鋼叉舞一炮打響,再次向世人證明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鋼叉舞被列入第二批嘉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文/嘉興市圖書館 圖/張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