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鹽錢氏傳說和故事是以吳越王錢鏐及其海鹽后裔為內(nèi)容的民間文學,是我國錢鏐王及其家族后裔傳說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主要收了明正德以后五百余年間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及故事。嘉興市為其主要流播地,輻射至錢塘江一帶周邊地區(qū)乃至海內(nèi)外。因其故事生動、內(nèi)容豐富、地域特征明顯,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民俗價值、社會價值突出,在我省歷史傳說作品群中獨樹一幟,成為浙江民間文學的代表性項目。海鹽錢氏傳說是研究我國南北朝歷史……[詳細] |
![]() | 騷子文書是以文學本子(手抄本)為基礎,用海鹽方言說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說唱藝術。其表演主要采用站唱、拆唱,也有走唱或坐唱等形式,具有它自己的獨特風格。騷子歌是海鹽民間待佛儀式的歌謠,與我國戲曲鼻祖四大聲腔之一的“海鹽腔”有著一定的淵源。……[詳細] |
![]() | 吃早燒,即早晨四五點鐘吃燒酒。在浙北海鹽澉浦一代仍沿襲著這種奇特的飲酒風俗。吃早燒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不管刮風下雨,365天從不間斷吃早燒。吃早燒的人很穩(wěn)定。也很少串店,因此掌柜也掌握著每個客人的酒量。他們不多喝,一般每次只喝一開(即老秤2兩,新秤1.25兩)燒酒。吃早燒的常常是兩三個人圍一張桌子,很小的酒盅,情投意合地坐在一起慢斟細飲,娓娓而談。除了喝酒聊天以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靈(諧……[詳細] |
![]() | 豐山脫力藥制作技藝豐山脫力草是一種生長在山上的草本植物,它對勞累過度、手酸腳軟、食欲不振、氣虛乏力之癥狀頗有療效。豐山脫力草主產(chǎn)于海鹽縣秦山鎮(zhèn)豐山、秦山、隱馬山一帶,在秦山鎮(zhèn)的周邊鄉(xiāng)鎮(zhèn)山上也有生長。豐山脫力藥以家系傳承為主。早在一百多年前,豐山脫力藥就在民間聲名遠播,除海鹽縣外,鄰縣及杭州、上海、江蘇等地常有來購藥者,鄰近的鄉(xiāng)鎮(zhèn)藥店、百雜店、茶店也向馬天益堂批銷,可謂生意興隆,尤其是夏季農(nóng)忙以后,……[詳細] |
![]() | 海鹽大頭菜制作技藝海鹽縣武原鎮(zhèn)是遠近聞名的“大頭菜之鄉(xiāng)”,種植大頭菜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當?shù)仉缰频拇箢^菜香脆爽口,味道鮮美,深受百姓歡迎。海鹽大頭菜腌制工藝獨特,至今仍是省內(nèi)獨家、國內(nèi)罕見。海鹽大頭菜經(jīng)傳統(tǒng)工藝腌制后,香脆爽口,味道鮮美,略帶酸味,既可直接生吃,也可燒湯或炒菜,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傳統(tǒng)海鹽大頭菜栽培種植以施用土雜肥為主,不施農(nóng)藥和化肥。經(jīng)過長期的傳承與發(fā)展,海鹽大頭菜仍然保持著其獨……[詳細] |
![]() | 海鹽腔,又被稱為“浙調(diào)”、“越調(diào)”、“海鹽高調(diào)”等,因形成于海鹽而得名。海鹽腔曾和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并稱為明朝南方戲曲的“四大聲腔”,且位列“四大聲腔”之首,在我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關于海鹽腔的起源,據(jù)元代姚桐壽《樂郊私語》記載,系當時海鹽澉浦楊梓與貫云石(酸齋)對村坊俚曲、南北歌調(diào)進行加工創(chuàng)制而成;另據(jù)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三記載,為宋代張所創(chuàng)。海鹽腔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已……[詳細] |
![]() | 牌子又稱“堂名”、“坐唱班”、“奏郎擔”,是只唱不演、有樂隊伴奏的戲曲清唱班,流行于嘉興、海鹽、平湖、海寧等地及蘇南一帶,活動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當?shù)厝罕娪龌槭聣蹜c、孩子滿月及周歲、謝神、待佛或鄉(xiāng)間佛事、神事,都要請牌子唱戲。牌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海鹽牌子最初唱昆、鹽兩腔。后來四大徽班進京,板腔體的京戲興起,牌子戲改唱京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牌子仍在流行,“文革”期間中止,20……[詳細] |
![]() | 老虎嗒蝴蝶是海鹽一帶的燈舞,在每年元宵節(jié)燈會上表演。該燈舞表達了當?shù)匕傩掌谂蜗茏匀粸暮、生活安定的愿望,也滿足了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老虎嗒蝴蝶燈舞從清代中后期就在海鹽流傳,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虎具有兇猛、強壯、威武等特點,被稱為“獸中之王”,江、浙、滬一帶百姓都有對老虎崇拜的傳說。相傳海鹽歷史上火災頻仍,民間有“強盜搶勿光,火燒一抹光”的說法。老百姓對火很是恐懼,并且認為老虎能驅(qū)火神,因……[詳細] |
![]() | 塘工號子是海鹽人民在修筑海塘過程中演唱的勞動號子,主要分布在海鹽縣沿海一帶秦山鎮(zhèn)、武原鎮(zhèn)、西塘橋鎮(zhèn)、海鹽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等三鎮(zhèn)一區(qū)。海鹽地處錢塘江口,歷史上經(jīng)常遭受潮水的沖擊,岸線不斷被吞沒。從東晉到唐朝,岸線西南段被吞噬15公里,東南段被吞噬25公里。南宋時潮水繼續(xù)吞噬岸線5公里余,使望海鎮(zhèn)、寧海鎮(zhèn)先后沒入海底。到了明朝,海潮已逼近武原鎮(zhèn),離縣城的城墻僅半里之遙。為了防御海潮侵襲,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詳細] |
![]() | 海鹽騷子是明代四大聲腔(戈陽、余姚、海鹽、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鹽縣而得名。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因其唱腔的優(yōu)美細膩,并用官話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宮廷的歡迎,成為影響最大的雅戲曲。明萬歷以后,水磨昆山腔興起,逐漸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海鹽騷子依附于古老的民間祭祀儀式——“待佛”,是融宗教信仰、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于一體的海鹽獨有的民俗風情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從文獻記載來看,已有480多年歷史……[詳細] |
![]() | 海鹽滾燈是長期流傳于海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一般在元宵節(jié)燈會進行表演,表演時以滾燈為道具,舞姿瀟灑英武,具有較強的雜技性和競技性。海鹽滾燈的緣起與海鹽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海鹽瀕海,常有海盜侵襲,因此海鹽人崇尚練武,民間盛行以村坊為單位的滾燈競技比武,以示村坊實力強大。據(jù)史料記載,南宋時海鹽已有滾燈表演。明清時,海鹽滾燈盛行。清朝海鹽文人彭孫貽在《輪燈》詩的小序中對海鹽滾燈有過描述:“兒童縛竹為輪,……[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