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騷子是明代四大聲腔(戈陽、余姚、海鹽、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鹽縣而得名。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因其唱腔的優(yōu)美細膩,并用官話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宮廷的歡迎,成為影響最大的雅戲曲。明萬歷以后,水磨昆山腔興起,逐漸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
海鹽騷子依附于古老的民間祭祀儀式——“待佛”,是融宗教信仰、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于一體的海鹽獨有的民俗風情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文獻記載來看,已有480多年歷史。從騷子藝人的傳承關系來看,也有300多年的歷史。
待佛儀式開始后,騷子按照儀式程序進行演唱,一般由兩名騷子輪流主唱,時而運用說、表、念、唱等曲藝常用表演手法,時而分生、旦、凈、末、丑、外等戲曲角色進行拆唱,再加上相幫的伴唱或樂隊的伴奏,頓時,南腔北調,俚語俗樂,繪聲繪色,滑稽風趣。豐富多彩的演唱,吸引親朋諸友、四鄰八舍爭相前往觀看,熱鬧非凡,氣氛歡快熱烈。
從傳統(tǒng)的表演藝術角度上來說,海鹽騷子是以文學本子為基礎,用海鹽方言說唱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說唱藝術。
騷子演唱時不化妝,身穿長衫(清代穿長袍馬褂子),手中不拿一樣道具,一般采用站唱、起角色拆唱及一唱眾和或樂隊伴奏的形式。一般以敘事為主的全韻文曲目,由一名騷子全程演唱完一本曲目。目前在海鹽境內已收集到100冊清末民間的原始手抄本,其中最早為1879年(清光緒五年)本。
海鹽騷子是海鹽民間文化最古老的原生形態(tài)。它相傳產生于明嘉靖前,最初為一種民間祭祀儀式活動,在祭祀活動中演唱民間故事、神話傳奇、當地風物、生產生活、新聞軼事等。其后又汲取了講唱(如宣卷)的說表念唱、戲。ㄈ绾{}腔)的生旦凈丑等角色、民間小調等藝術的部分表演形式和音樂,逐步演變成以文學唱本為基礎,用海鹽方言說唱為主要表演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具有風格獨特的綜合性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海鹽騷子與發(fā)源于海鹽的中國戲曲最早的四大聲腔之一的海鹽腔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有專家、學者稱其是海鹽腔的“活化石”,這對研究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傳統(tǒng)的騷子活動已基本停止,但其藝術的精華部分因深受當地群眾喜歡而仍存在于民間。海鹽騷子被列為省級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