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竿船,又名“標竿船”,俗稱“蠶花船”。高竿船技是桐鄉(xiāng)洲泉鎮(zhèn)一帶的一項傳統(tǒng)民間雜技活動,也是與蠶鄉(xiāng)風俗有關(guān)的一種娛樂形式。
高竿船技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國時期為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表演時間為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三日,常在清河村雙廟渚、南松村富墩橋和含山蠶花水會期間進行,是蠶花水會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現(xiàn)能查明的最早一代爬高竿能手是車金壽(1899—1955)。標竿能手胡華六(小名“標竿阿六”)曾當過兵,在解放廣西欽州戰(zhàn)役中,因熟諳標竿技藝,緣竿入城,打開城門,立下大功,被授予“特等功臣”的稱號。
高竿船技表演時,在水上的一條大船中央擺放著一塊可旋轉(zhuǎn)的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三四丈高的帶梢毛竹。民間將毛竹比喻成“蠶花竹”,表演者身著象征蠶寶寶形象的白色服裝,沿竹竿而上,爬至梢頂,在彎成九十度的毛竹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爬高竿的全套動作有十八個:順撬、反撬、反張飛、硬死撐、扎腳背、扎后腳、扎腳踝、扎腳尖、坐大-、咬大升籮、咬小升籮、扎后腦、圍竹、掮竹、蜘蛛放絲、張飛賣肉、田雞伸腰、倒扎滾燈。整套動作固定而連貫,極為驚險,集強身、耍技、表演于一體,具有很高的娛樂價值和觀賞價值。
桐鄉(xiāng)洲泉蠶花水會于新中國成立后停止活動,到1998年,中斷了半個世紀的雙廟渚蠶花水會得以恢復(fù),此后連續(xù)七年在蠶花水會上進行高竿船技表演。同時,在桐鄉(xiāng)烏鎮(zhèn)景區(qū)特別設(shè)置了高竿船技表演,使這項傳統(tǒng)的民間雜技得以傳承和保護。
高竿船技表演的傳承人譜系為:
第一代:車金壽(1899—1955)、車子方(1907—1969)、車阿強(1909—1973)。
第二代:屠明慶(1909—1990)、史子壽(1920年出生)、胡華六(1917—1988)。
第三代:史松源(1927年出生)、薛春榮(1933年出生)、車松林(1931年出生)、車順祖(1930年出生)、唐生奎(1932年出生)。
-:屠掌福、屠雪榮、屠貴松、屠榮翔,均為20世紀40至50年代出生。
第五代:屠松根、屠銀浩、屠武興、李明忠,均為20世紀60至70年代出生。
高竿船技表演是一項危險性大、對身體素質(zhì)要求很高的競技活動,敢表演的年輕人極少。2008年,洲泉鎮(zhèn)舉辦的雙廟渚江南水上蠶花會上,表演高竿船技的只剩下夜明村四位民間藝人,均出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于年齡的限制,有的動作已經(jīng)很難做了。高竿船技表演急需培養(yǎng)年輕的傳承人。
高竿船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