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公元1021)年間,奉化連年大旱、大蝗災(zāi),平素生活簡樸,勤政為民的奉化縣令蕭世顯為此奔走田間,以致勞頓過度而暴瘁于途。民感其恩,在他的殉職處建廟以示紀念,歷代朝廷亦多次撥銀擴建其廟殿與重新塑像,最后被謚封為“綏寧王”,因名“蕭王廟”而形成廟會,并成為奉化市一個大集鎮(zhèn)的名稱,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蕭王廟會曾建有廟眾、廟堡等組織,并逐年由廟堡輪流舉辦。舉辦的時間是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歷時六天六夜。其廟會舉行時的儀仗隊伍依次為:1、宮燈引路;2、紀念蕭王神橫幅;3、旗鑼開道;4、沿途鳴放禮炮;5、肅靜回避牌四塊;6、供品——全豬、全羊、七牲(豬頭、羊頭、鵝、鴨、魚、壽面、饅頭)、杠箱一對(內(nèi)置24碗菜肴);7、100斤重供燭二支;8、人們執(zhí)清香隨行;9、煙花隊;10、樂隊和24節(jié)龍舞隊。整個祭祀期間,廟堂內(nèi)外,晝夜燈火通明,香客不斷,戲曲、說書、雜耍輪翻上演。此外,廟內(nèi)還會陳列許多奇珍異物、古玩字畫和精美的工藝品供人觀賞。廟外可賣買各種鄉(xiāng)土小吃、土特產(chǎn)等等,形成為一項既莊嚴又熱烈,既具紀念性又帶娛樂性、交易性,和能以祈求社會平安、土地豐收和百業(yè)興旺的、遠近聞名的大型民間習(xí)俗活動。建國后,這一民俗活動即行停止。近年來,在去除了一些迷信色彩和充實了新的內(nèi)容后,廟會正在逐步得到恢復(fù)。
信息來源: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展覽館寧波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