鶼鶼是黃河濕地里的一種水鳥,成雙成對!对~源》對鶼的注釋是:“鶼,比翼鳥。似鳧,青赤色,相得乃飛!庇纸猓骸傍D,一種水鳥,像野鴨!
《詩經(jīng)》的首篇《關(guān)雎》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篇:“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個“河”就是黃河,故事寫的黃河濕地的景象。據(jù)林業(yè)局的同志講,大荔黃河濕地現(xiàn)有的各種水禽、水鳥達百余種。那么在很早以前,生態(tài)未遭破壞時,水禽、水鳥就更多了,其中就有鶼。先民們認識鶼絕非一朝一夕,他們通過長期觀察,甚或捕獵,逐漸認識了它“相得乃飛”、“不比不飛”的個性,再依它的個性賦予極具人性的靈氣,使它像鴛鴦、蝴蝶、蜜蜂等一樣成為喻擬情感、愿望、企盼的載體。那時也許求婚嫁娶,也許企求幸福美滿都用捕捉的鶼做饋贈。同樣,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態(tài)平衡意識的萌生便用面粉做替代品,請農(nóng)婦們憑借豐富的想像和靈巧的雙手捏出自己心靈的“鶼兒”,在元宵節(jié)前送到出嫁的女兒家,以圖企盼幸福、美滿,富貴長久,兒孫繞膝,子孝妻賢。我們這里講究好事成雙,所以送鶼送雙不送單,圖的就是福壽雙至,比翼雙飛的祝福和企愿。
大荔洛南地區(qū)在送鶼時還送一種叫做“看燈鶼”的鶼鶼饃。這種鶼鶼同別的鶼鶼在外形上沒有什么差異,甚至就是同一種鶼鶼,但在送時講明有幾對“看燈鶼”。
要說看燈鶼,先得說一下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放煙火,掛紅燈是這個節(jié)日的一大亮點。遠在沒有蠟燭和電之前,人們通常在燈籠里放一個小碗,或用蘿卜掏個小窩兒,添上油,放上燈捻點燃,有的地方還將蓖麻等植物油料,動物的油穿成串兒點燃作為光源,于是煙火很旺。后來有專門在燈籠里放油的容器叫“夜油”。無論用什么物質(zhì)作光源都有燃盡的時候,為了不使油盡燈滅,人們須得不時地察看,大戶人家就有專司察看的人,這個人就是看燈鶼的原型。在張藝謀導(dǎo)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就有好幾個鏡頭都出現(xiàn)了點燈、掛燈、滅燈的人。這個人就是專司看燈的人,也叫掌燈的。原因是有燈就有火,有火就有煙,就有光明,圖的是煙火旺盛,光芒四射。所以燈是萬萬不可斷油熄滅。洛南有句這樣的話:“煙火旺,子孫壯!痹購摹盁熁稹钡奶N涵中體味,形容廟宇香客絡(luò)繹常用“煙火旺盛”。形容家道中落、子孫多舛,斷門絕戶用“斷了煙火”。與之相反,家庭中生育旺盛謂之“煙火旺”,添了新丁謂之“續(xù)了煙火”,從而反映出先民們珍愛生命,呵護生命,延續(xù)生命的生存理念和生育觀念。由此看來,看燈人的責(zé)任就尤為重要,他不僅要掛燈、擦燈、點燈、加油、換捻、不得有一點閃失,如有閃失,輕則挨訓(xùn),克扣薪水;重則挨打,甚或趕出家門。小戶人家自然用不起專職的看燈人,只好自己多操些心,大多是上了年紀(jì)的人充當(dāng)此任。
社會進步了,燈籠的光源也進步了,但人們都不忘看燈人的作用和功勞,就用面捏一個小人兒,掛在門首,意念中有“人”,有“人”就燈不滅,煙火不斷。這個“人”就是今天的看燈鶼。再后來人們就捏成同前邊講過的鶼鶼一樣,把它人格化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