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饃本是一種普通民間食物,而井陘饃饃除了填肚充饑外,別派有諸多的用場。井陘自古以來山多地少,俗稱“七山一水二分田”,且土地瘠薄,人們只能以“糠菜半年糧”來充饑度日。因而,白面蒸饃是人們少有機會能吃到的佳饌美食,進而成為人們禮尚往來的饋嶂禮品。解放后,大搞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和實行科學(xué)種田,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白面饃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多年形成的民間習(xí)俗仍在沿傳,不妨試舉幾例:
走親饃饃。井陘人走親拜友均有“挎籃子”的習(xí)俗,一般走親挎20―30顆饃饃為饋贈禮物。親友留取饃時,一定要給來者剩“壓籃饃饃”,并講究“留雙不留單”,但也有的村寨講究“留單不留雙”。
下書饃饃(又稱“遞期饃饃”)。男女婚禮前一個月左右,要舉行“下書”(遞期)儀式,男方要按女方的親友數(shù)量饋送饃饃,一般的數(shù)量在200―300顆之間。女方將此饃送于自己的親友,親近者送4顆,親疏者送2顆,并通知親友們光臨既定的婚禮。下書饃饃是新親戚的首次交往禮品,特別講究排場闊氣,原料是又白又細的“頭磨面”(現(xiàn)在人們多用富強粉了)。過去每斤面粉捏3―4顆饃,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相繼發(fā)展為八兩為一斤面粉做一顆饃了。蒸出來白白胖胖,真叫排場闊氣。
男方送下書饃饃時,千萬不能忘記挑出20顆最好的饃饃送給牽線搭橋的媒人,此謂“謝媒饃饃”。
婚嫁饃饃。在娶親那天,女方娘家的親友都要去給新娘“送飯”,嫡親必須攜提30顆饃饃,俗稱“一架食籮”。婆家掌事人要專門組織“打食籮”場合,將各位親友的饃饃留取,順便讓人們觀賞其制作水平,而后也按“留雙不留單”的習(xí)俗剩下“壓籃”。嫡親越多,饃饃就越多,一般的喜事能收兩三笸蘿,約有幾百顆之多。
喪禮饃饃。辦喪事那天,死者的親友來參加喪禮,一定要帶12顆饃饃,俗稱“食盒一架”。直系晚輩親戚(婿、侄、甥等)還要送“面牲”一付、“壽桃三元”。“面牲”即面捏的豬羊,“壽桃”亦是面捏制的桃子、石榴等果型。
喪葬后第三天,親友們再次捏上饃到死者家來表示安慰,俗稱此饃為“復(fù)三籃子”。第二年清明節(jié)還要給死者“上新墳”,親友們來不能空手,也得挎饃饃。
供神饃饃。搞迷信活動也不離不開饃饃,初一、十五上供,逢年過節(jié)敬神,均要設(shè)案焚香,擺以饃饃為主的供品。尤其是正月十五,全村幾百家的供品一齊擺列于“火桿”場上,形成供品大匯展的局勢。為了博得觀者的好評,人們不惜時力把面捏制成各式各樣的動物、植物、花卉、瓜果、人物等造型,上籠蒸熟,再用各種顏色加工點面。整個供場艷麗多姿、五彩斑讕,F(xiàn)代人稱之為“面塑藝術(shù)展覽”,其實還是原始供品饃饃的演化。
除上述幾類用場外,井陘饃饃還有很多習(xí)俗講究,如:新婚第二天,媳婦回娘家要挎“回面籃子”。新女婿正月初二去拜丈人,要挎“拜節(jié)籃子‘。新婚第二年麥夏,男方要給女方娘家送“麥夏籃子”。孩子認為義父義母或結(jié)義兄妹,也即要送“認親籃子”。俗例繁多,不盡細舉。一般禮用饃饃每斤面粉捏7―8顆(不書饃例外),俗稱“七大八小”,并都要在新蒸熟的饃饃頂上點8個紅點。下書饃饃更講究,多有人把簡單的紅點改為復(fù)雜的“ ”字“梅花”等圖案。點紅點的饃稱“花饃饃”。喪禮用饃卻不點紅點,稱“白饃饃”。一般走親、婚嫁、下書、供神饃饃都要包兩顆紅棗,實在找不到紅棗也要包兩粒紅豆代之,否則即稱“瞎眼饃饃”。
在井陘,饃饃的習(xí)俗趣聞頗多,如洞房的窗口上擺著一摞饃饃,頂端一個插枝桃花。取意“桃花女在位”。俗說吃了這顆“插花饃饃”能生大胖小子,那些久婚不育的媳婦們爭相偷吃這顆饃,久而久之形成“偷吃插花饃饃”的習(xí)俗。
還有人借送饃饃的機會,暗喻影射對方,如往饃饃里包杏,意指對方“酸氣”。所幾片豬肉,意責(zé)對方“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嗎?”包辣椒則責(zé)對方“毒辣”等等。當(dāng)然,這是極少數(shù)人干的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