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鑼鼓原名宿遷民間鑼鼓,是長期流行于宿遷城區(qū)及周邊的一種民間鑼鼓音樂形式,因宿遷是西楚霸王的故里,人們?yōu)榱俗窇涍@位蓋世英雄而常稱其霸王鑼鼓。霸王鑼鼓歷史悠久,流布廣泛。其重于奏輕于演,風格細膩,以文中有武見長,特別是以小鐺子作為樂隊指揮,靈活多變,運用自如,實為少見。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及廟會等傳統(tǒng)節(jié)慶中,霸王鑼鼓成了宿遷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鑼鼓打擊音樂。
【歷史淵源】據(jù)史料記載,遠在原始社會就有了鼓,有黃帝造鼓之說,鑼產(chǎn)生于商周以后,鑼與鼓在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封建社會諸侯紛爭,“擊鼓為進,鳴鑼收兵”,鼓與鑼已成為重要的指揮工具,因此鑼鼓的功用也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演繹。其發(fā)展迅速,廣泛普及,在鑼鼓的形狀、種類上也非常豐富。宿遷霸王鑼鼓是在其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具有宿遷民間特色的一項群眾性鑼鼓音樂演奏形式。
霸王鑼鼓因源自宿遷,因宿遷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xiāng),霸王鑼鼓在《宿遷市志》中也稱宿遷民間鑼鼓。
清末、民國時期,霸王鑼鼓在宿城極為盛行。當時城內(nèi)曾有十幾套鑼鼓班子,他們以區(qū)域劃片,自由結合,自置鑼鼓,自娛自樂。每逢春節(jié)過年和城隍廟會,自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晚上各鑼鼓班子都要到校軍場(今竹竿街北首,極樂庵門前)燈市上去“校家伙”,即鑼鼓比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當時較有影響的鑼鼓隊,如東關口片(今關口附近),亨濟橋片(今老魚市口)、老豬市片(今下溝塘附近)、北羅壙片(今鳳凰牛尿汪)、行宮片(即財神廟向北)等。民間藝人施問池特別熱心此項活動,每年都以自家兒孫等人組建鑼鼓隊,并聯(lián)絡協(xié)調(diào)他人辦好一年一度的鑼鼓盛會。群眾稱他家為“施家班”鑼鼓隊。
新中國成立以后,霸王鑼鼓在宿城重大活動及歲時喜慶場合中也時有出現(xiàn),深受群眾歡迎。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文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加快,霸王鑼鼓漸漸步入低谷,老一輩鑼鼓藝人有的年事已高,年輕人不愿學習此項民間鼓樂,會演奏的人也越來越少。
【主要曲牌】霸王鑼鼓曲牌較豐富,有近30余種。目前傳承保存下來的有:[慢長鑼]、[七字鑼]、[游西湖]、[穿花鳳]、[太平春]、[鴛鴦鼓]、[鴛鴦鑼]、[鴛鴦牡丹]、[雙富貴]、[青果湖]、[醉八仙]、[全家歡]、[牡丹]。以及[風卷雪]、[斤求兩]、[兩求斤]、[獅子滾繡球]等。
【主要樂器】霸王鑼鼓樂隊編制一般由7人組成,每人各持一件樂器,即大鑼、二鑼、小鐺子(也稱小鑼)、大鼓、板鼓(或堂鼓)、大镲(亦稱大鈸)、小镲(亦稱小鈸)。也有由9人組成的演奏隊伍。其編制則在7人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中鼓和一中镲,即三鑼、三鼓、三镲組合式。
霸王鑼鼓起初用板鼓指揮,因板鼓鼓心較小,單簽或雙簽不便于擊準確,且不利于攜拿進行演奏,后改為小鐺子指揮。在起、轉、分、合、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用小鐺子指揮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實為霸王鑼鼓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