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鑼鼓是流行在穎上沿淮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歷史悠久,有史料依據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管仲就曾把鼓運用在戰(zhàn)爭中,明清時期鑼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在淮河流域廣為流傳,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春予尮牡难葑喾椒ㄊ枪闹笓],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曲牌有“長流水”、“十八翻”等多種曲牌,淮河鑼鼓時而委婉流暢,時而鏗鏘有力,鑼鼓點變換多樣。在花鼓燈鑼鼓演奏中“連槌鑼”和“丁丁倉”就是根據鼓點的特點而命名的!伴L鑼”具有連續(xù)性,起著過度連接的作用!伴L流水”一般用在大場中的跑場,可同長鑼交替使用,使節(jié)奏富有變化!暗挪借尅本哂型苿恿,在大場中與“長鑼”、“長流水”交替使用。而“后蹬步鑼”的鼓點則從“蹬步鑼”中變化而來,這種鼓點用的不多,但使用得當,有較好的效果;春予尮男问蕉鄻樱骶咛厣H缌鱾饔跐}上魯口鎮(zhèn)的威風鑼鼓、新集鎮(zhèn)的鑼鼓棚子、慎城鎮(zhèn)的花鼓燈鑼鼓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鑼鼓音樂。近年來涌現(xiàn)了許多鑼鼓作品,如《長流水》、《十八翻》、《小十點》《五錘鑼》、《小五翻》、《兔子扒窩》、《開場鑼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