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標旗巡游俗稱“游鑼鼓”、“游標”,是揭東縣民間游春祈豐年及重大喜慶活動中的傳統(tǒng)民間文藝-,起源于清代。傳統(tǒng)鑼鼓標旗巡游以游神或喜慶活動為主,配器簡單,至清末民初,隨著潮劇、木偶戲等興起,鑼鼓標旗隊在配樂和標旗形式上也逐漸豐富,加入不少時代元素。目前,鑼鼓標旗巡游分布以揭東縣城和炮臺鎮(zhèn)為中心,影響范圍遍及全縣的每個鄉(xiāng)鎮(zhèn)。
鑼鼓標旗主要由標旗隊和潮州大鑼鼓隊兩個部分組成。隊形多為標旗隊在前,分為儀仗、馬頭鑼、橫帔、娘傘、大小五鋒旗、大小年標、腰鼓、仕女表演、兒童火龍火把、八寶、花籃和戲出等十余支隊伍,其中以大小五鋒旗隊和大小年標隊為標旗巡游主體。五鋒旗俗稱“武標”,旗隊以腳穿芒鞋、頭戴竹笠、身著武士裝的壯漢為主,每人肩扛高三、四米的三角形“蜈蚣旗”,隊伍人數(shù)從十幾到一百多人不等;年標也稱“文標”,標旗用長方形絲綢綾緞制作,上繡“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以竹竿橫穿,需2至4人扛擎,標頭標尾須以名煙或工藝品等奇珍異寶“壓標頭”、“墮標尾”。標旗數(shù)量有36至160支不等,隊伍多由俊秀的青年男女組成,男著長衫、女著旗袍式裙裝。巡游過程中,觀眾可評比出男標誰最“帥”、女標誰最“雅”。
潮州大鑼鼓隊由幾十以至一、二百人組成,又分鑼鼓-樂兩隊。其中鑼鼓隊以打擊樂為主,俗稱“武畔”,最多可用9面大鼓,配以蘇鑼、中鑼、大鈸、月鑼、欽仔等打擊樂器;弦樂隊有嗩吶4至16支,配椰胡、二胡、揚琴、琵琶、三弦、古箏、阮等樂器。潮州大鑼鼓隊以大鼓指揮、嗩吶領奏,演奏曲牌有【開扇窗】、【南正宮】、【小揚州】、【拋網(wǎng)捕魚】和【紅龍戲水】等。
鑼鼓標旗巡游集民間游神活動、傳統(tǒng)藝術(shù)表演和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等于一體,與當?shù)貍鹘y(tǒng)節(jié)日習俗及民間喜慶活動相結(jié)合,巡游少則三、四百人,多至上千人,沿途觀者如潮,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群眾效應,對研究潮汕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風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目前,由于青壯年藝員多外出經(jīng)商打工,巡游隊伍的傳承青黃不接,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加之多數(shù)隊伍的服飾、器具年久破損而無力更新,鑼鼓標旗巡游活動正在逐漸減少,需要引起有關(guān)部門的關(guān)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