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八音鑼鼓在明末清初時期由福建傳入,曲譜是口傳的昆山腔和弋陽腔的牌子樂曲,至嘉慶年間才用正線、反線的記調(diào)方式記載工尺譜作樂譜。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簡單文字和符號記載鑼鼓譜。八音鑼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鑼鼓亭(柜)”為中心道具,該亭(柜)用竹、木制作而成,長1.3米、寬0.9米、高1.8米;亭(柜)用繡錦布或土花布裝飾;亭(柜)內(nèi)可裝載演奏用的打擊樂(桶鼓、扁鼓、竹簡、木魚、文鑼鈸、京鑼、大鈸、大奶鈸、拱鑼、高邊鑼、叮贊等),吹奏樂(長笛、大笛、長筒、公笛、短筒等)、民樂(二胡、中胡、揚(yáng)琴、秦琴、三弦、椰胡、橫簫等)。演奏曲牌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吹打樂十二首、又稱十二套曲:《八仙賀壽之一正本賀壽》、《八仙賀壽之二碧天賀壽》、《天官賀壽》、《天官賜!、《彈詞》、《思凡》、《玉帝登殿》、《仙姬送子》、《香山賀壽》、《六國封相》、《困谷口》、《和番》,帶有唱詞的演奏樂譜六首:《手托》、《蕩舟》、《八仙歌》、《雁落平沙》、《俺六國》、《雙飛蝴蝶》等。清代末期粵西粵劇發(fā)展旺盛,高州八音鑼鼓又吸納了粵劇中的一些排子鑼鼓和小曲,大大地豐富了演奏內(nèi)容。八音鑼鼓分大、中、小班,大班24人,中班12人,小班6人,樂師們頭戴裝飾小額帽,身穿艷麗彩服,大扁腰帶,衣服則用顏色區(qū)分文武樂手行當(dāng)。
八音鑼鼓一般隨節(jié)慶的-隊伍邊走邊演,也有在廟堂前空地和屋前屋后空地演出的。
八音鑼鼓是高州市民間的一種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這種藝術(shù)形式有較強(qiáng)的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高州市為保護(hù)和研究八音鑼鼓,成立了八音鑼鼓協(xié)會,挖掘、整理了一批八音鑼鼓樂譜,培養(yǎng)了一批傳承人,為保護(hù)八音鑼鼓這一古老藝術(shù)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