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麻糍制作技藝(第二批省級)
黃連麻糍是客家獨有的一種傳統(tǒng)糕點,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種風味食品。它具有軟而不粘,綿韌而堅,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飽食不膩的特點,是煮湯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黃連麻糍制作技藝包括:浸米、蒸糯飯、打米果、做米果、儲藏這五道制作程序,黃連麻糍的的傳統(tǒng)制作技術注重用料,以宜豐山區(qū)特有的黃連糯為主要原料,以純天然的黃連柴、黃梔子、山泉為主要配料。而黃連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間,其產量甚低,且對土、水、肥及氣候要求十分嚴格。稻米和黃連糯的特殊種殖技術以及制作要求均十分注重工藝中的傳統(tǒng)技藝性。因此,黃連麻糍這一有文化底蘊的傳統(tǒng)技藝能夠得到認可并有效的保護,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弘揚。
黃連麻糍產地主要在黃崗、天寶、潭山、同安、花橋5個鄉(xiāng)鎮(zhèn)。黃連麻糍外表呈黃金色,長條形,長約8寸,寬、厚各為1寸。目前,當地鄉(xiāng)民仍是按習俗年年臘月十五以后的打黃連麻糍。其制作工藝仍保持著原先的傳統(tǒng),產品則基本是過年待客及饋贈親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