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明朝,以乾縣王村鎮(zhèn)為中心輻射西部地區(qū),是一種集舞蹈、鼓樂于一體的獨特民間鼓舞,由幾十人乃至幾百人同時表演,表演者頭戴金冠、身著古裝、足穿黑靴、臉罩面具、手敲鑼鼓鐃磬、口吹馬號,邊奏邊舞,能變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幾十種陣形,演繹出關中漢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國鼓文化的磅礴氣勢!膀札堔D鼓”沒有腳本樂譜,其曲牌、舞蹈、鼓點、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間藝人的記憶和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由于戰(zhàn)爭、饑荒、災難等原因,其多次失傳之后又失而復得。改革開放以來,“蛟龍轉鼓”經過艱苦挖掘、反復整理,再次活躍在民間,引起了文化藝術界的重視。
近年來,由于老一代身懷絕技的老鼓手、老號手相繼去世等原因,“蛟龍轉鼓”再次面臨失傳。為此,乾縣政府于近日專門聘請了樂理專家對這一曲譜進行搶救性整理,并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在全縣成立5支專業(yè)表演隊伍。乾縣文化館的齊館長介紹到,“蛟龍轉鼓”將爭取更多的機會參加大型演出,提高知名度,使其和“安塞腰鼓”一樣成為中國乃至國際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