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民間音樂之一,白云山道教音樂由三部分組成,即經(jīng)韻曲調(diào)、笙管音樂、打擊樂。是以經(jīng)韻曲調(diào)、笙管音樂、打擊樂為主的獨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樂,并成為道教音樂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被譽為白云神韻,圣境仙樂。
白云山道教音樂被譽為白云神韻,圣境仙樂。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觀道士王真壽等,持陜西布政使司貼來白云山總理教務(wù),首次把北京白云觀的道教音樂傳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樂具有古典音樂和宮廷音樂的雙重成份,既古樸典雅,又莊重肅穆。清康熙年間,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廣集名山道樂,因而,白云山道教音樂又具有婉轉(zhuǎn)優(yōu)美、清新秀麗的江南風格。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道士們吸收佛教、晉劇、嗩吶、民歌中的曲調(diào)和技巧,形成了以經(jīng)韻曲調(diào)、笙管音樂、打擊樂為主的獨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樂,并成為道教音樂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云山道教音樂曾傳播四方,譽滿省城,至今這一神韻仙樂仍誦唱古觀,經(jīng)久不衰。[1]
歷史淵源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chǎn)生的宗教。道教音樂和其它民間音樂一樣,必然與我國古代的歌舞有某種聯(lián)系,它的表演目的、表演場合及其表現(xiàn)形式,與古代巫覡(xí)占卜、祭祀與神勾通所表演的歌舞,在某些方面十分類似,這一點,在道教音樂為道教舞蹈伴奏時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這說明,就借鑒而言,初始的道教音樂其淵源可追溯到春秋前的巫舞樂。但從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至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大江南北傳經(jīng)布道,發(fā)展“天師道”,道教活動中1都是直誦,即念經(jīng)。道教的1冗長,念經(jīng)的節(jié)奏呆板,語音聲調(diào)單調(diào),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不利于弘揚道教。這種狀況使道教經(jīng)韻的音樂化成了道教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關(guān)于道教經(jīng)韻音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于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士冠謙之撰寫的《云中新科之戒》。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冠謙之為宣揚新道法,吸取儒家禮法儀式音樂伴奏的形式,仿效宮廷祭祀樂章的結(jié)構(gòu),創(chuàng)制了道教經(jīng)韻樂章,明確提出了樂誦這一形式,自此,道教1改直誦為樂誦,改念為唱。以后的唐代、兩宋和明代是道教音樂的大發(fā)展時期。唐高宗、玄宗都曾令樂工創(chuàng)制道曲,宋代還設(shè)有主管全國道樂的云璈(áo)部,明成祖時更將道教音樂曲譜匯集成《大明御制玄教樂章》;始业膮⑴c使道教音樂具有明顯的宮廷雅樂的特點。
白云山道教音樂活動是從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開始的。明萬歷三十六年,白云山白云觀建成后的第三年,全真道龍門派第六代、北京白云觀道士王真壽持陜西布政使司貼來白云山作住持,主持道教事務(wù),將北京白云觀的道教音樂帶到了白云山。他與同來的張真義、景真云、李守鳳、趙常青廣招弟子,詮釋全真,講習1,傳授經(jīng)韻曲調(diào),教練笙管吹奏和法器打擊,組建笙管樂隊,開展道教音樂活動。白云山現(xiàn)存一本本山道士屈圓恩1924年手抄的笙管曲牌工尺譜,此譜與后來見過的一本北京白云觀雕版印工尺譜規(guī)格大小一模一樣,曲牌名稱及排列順序完全相同,這更證明佳縣白云山道教笙管曲牌有一部分來自北京白云觀。
明代宮廷醮教活動盛行,當時宮廷“不齋則醮,月無虛日”。北京白云觀地處京畿,觀內(nèi)道士常為宮廷做齋醮道場,屆時還派道童充任“樂舞生”。受宮廷禮儀音樂的影響,其音樂自然就雜有宮廷音樂的成份,從北京白云觀傳來的佳縣道教音樂也就具有皇家宮廷音樂的典雅、大氣、隆重、莊嚴的風格特點。
清康熙年間,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大江南北,廣集名山道樂,充實了白云山道教音樂。道教有一種叫《施食》的經(jīng)卷,各地全真道都念《鐵罐施食》,佳縣白云山道教屬全真道,念的卻是《三陽施食》。據(jù)傳,《三陽施食》經(jīng)卷及其曲調(diào)就是苗太稔從江南正一派道樂中學來的。因而白云山道教音樂,特別是經(jīng)韻曲調(diào),又兼具江南絲竹、蘇杭吳腔委婉、俊美、清澈、秀麗的韻味。
舊時佳縣有十二個較大的佛教寺院,各寺院有不少精通佛教音樂的高僧,如昌來、通秀、得勝、召弟、昌海、妙如等都是佛教笙管音樂著名演奏家。解放前有錢人家講排場,喪事大操大辦,同時請僧道兩家做道場,稱作僧道對壇,那時各地廟會多,祭祀活動頻繁,僅佳縣一縣就有十一個清醮會,一個牛王會,一年要打十二個大醮,米脂、綏德、榆林、山西臨縣、興縣等地也請佛道兩家去打醮做道場,僧道一起做法事是常事。這就為僧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每次相遇,他們都在一起切磋技藝,互授曲牌。白云山道教笙管曲牌《西方贊》、《三身佛》、《五身佛》、《千身佛》等就是從佛教音樂中吸收過來的。
民國初年,受時代朝流的影響,佳縣一些地方紳士請求陜西省有關(guān)部門允許白云山道士結(jié)婚。經(jīng)批準,一些有錢的道士結(jié)婚成家,群眾稱其為火居道,部分貧寒道士則未能成婚。已婚道士和未婚道士分為兩派,組成兩個道樂班子,外出做法事各走各的。為了承攬演奏生意,賺取生活費用,兩個道樂班子競爭十分激烈。競爭迫使他們必須豐富演奏曲目,提高演奏水平,以適應(yīng)群眾的欣賞喜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在和人民群眾、民間藝人及戲曲團體的接觸中,他們不斷從陜北民歌、民間吹打樂及戲曲音樂中吸收一些曲調(diào),充實到道教音樂中。如《張生戲鶯鶯》、《觀花》、《小娘兒上墳》就是陜北民歌器樂化了的道教笙管曲牌;《得勝回營》、《跌落金錢》等則是從陜北嗩吶曲牌中移植到道教音樂中的;而《鬼扯腿》、《急毛猴》等又是從晉劇曲牌中引進的。這種交流、吸收和借鑒,給道教音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白云山道教音樂。
任何一種藝術(shù)都會隨著社會、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而時沉時浮,時興時衰。民國初年,混源教、瑤池道與1駐佳縣軍隊軍官勾結(jié),借口白云山道士取妻成家,違犯全真道清規(guī)戒律,在廟會期間驅(qū)逐成家道士,剝奪道士的宗教活動權(quán),嚴重干擾了白云山道觀的宗教活動和道教音樂活動。民國七年(1918年),白云山白云觀道士聯(lián)合一些地方紳士又奪回了宗教活動的領(lǐng)導權(quán)。1959年,混源教、瑤池道均定性為反動會道門,被政府取締。此其間,1955年,由道士馬至發(fā)、馬思忠、崔圓泉、康至恭、張明貴、張至祺等六人,組成白云山道教笙管樂隊,參加了陜西省第二屆民間藝術(shù)會演,演奏了《笙管曲牌聯(lián)奏》,獲集體演奏一等獎;管子吹奏者馬至法獲個人吹奏一等獎。這次演奏大大激發(fā)了道士們的演奏熱情,促進了道教音樂的發(fā)展。1963年,政府停止了白云山的廟會及道教活動,道士下山,回村務(wù)農(nóng)。此后的整個文革期間,白云山道教音樂再無聲息。1979年,在佳縣文化館的幫助下,白云山重新組建了道教笙管樂隊,排練了節(jié)目,在榆林地區(qū)民間文藝調(diào)演大會上進行了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時隔多年的這次公開演出,使人們開始正確區(qū)分宗教與封建迷信,重新審視、理智對待白云山道教音樂這一珍奇藝術(shù)。1980年,佳縣人民政府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為道士創(chuàng)造了演奏道教音樂的有利氛圍和良好環(huán)境。道士又重新上山進行宗教活動,白云山道教音樂又得以傳承、沿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