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道教音樂是江南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久遠。吳地風(fēng)俗自古以來信鬼好巫,加之歷代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推崇,道教在蘇南的流傳極為普遍。如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的璨山明陽觀(原名洞陽宮)和建于梁代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的城中洞虛宮(原名青元宮),都是無錫當(dāng)?shù)刂牡澜虒m觀,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唐宋時期,茅山道教上清派對無錫的影響比較大,當(dāng)?shù)氐澜袒顒臃浅Ed盛。至元代成宗時,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同為道教三大符錄派而合為一流,從此南方地區(qū)所有信行符錄的道派均稱“正一派”(無錫道教“正一派”主要源自“天師道”和“西河派”)。
明清至近代,由于統(tǒng)治者重佛輕道,加之戰(zhàn)爭破壞等方面的因素,民間道教活動漸趨衰落,但在一些較有影響的道觀,香火則依然旺盛,醮事活動不斷,而鄉(xiāng)鎮(zhèn)中道士樂班的活動尤為活躍。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無錫道教齋醮科儀與當(dāng)?shù)氐拿袼罪L(fēng)情緊密關(guān)聯(lián),二是其音樂深受蘇南十番鑼鼓、江南絲竹、吳歌、昆曲、灘簧、小調(diào)等民間音樂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當(dāng)?shù)孛癖姷南矏邸?
無錫道教音樂的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腔口”音樂,即道教科儀進行中法師演唱的部分,按照齋醮不同內(nèi)容、不同場合表現(xiàn)功能的需要,而有贊頌、步虛、咒、道、朗念等多種韻腔體裁,以及獨唱、一唱眾合、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如《救苦贊》《清靜自然香》《贊禮玄元》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腔調(diào)。二是“梵音”音樂,即道家曲牌吹打(稱“梵音”以示這些曲牌為道家專用),約有《桂枝香》《醉仙戲》《雁兒落》等笛曲曲牌百余首,在醮儀中多用于法事開始前的“發(fā)擂吹打”“序奏”,以及法事過程中的舞蹈伴奏和演唱段落之間的過渡音樂,其慢、中、快鼓段的演奏極具特點,擊鼓技藝堪稱一絕。此外,也可作為獨立的器樂曲演奏,用于其他娛樂性場合。三是“鑼鼓”音樂,即蘇南民間流行的“十番鑼鼓”,雖然與“梵音”吹打同用于做道場,但在樂器配置、套路組合、演奏風(fēng)格上并不相同。其細膩豐富、靈活多變的鑼鼓敲擊法(不同音色序列與節(jié)奏序列的組合),絲竹與鑼鼓樂段相間的套曲結(jié)構(gòu)形式,極大地豐富了道教音樂的表現(xiàn)力。其代表性曲目有《十八0二》《十八拍》《下西風(fēng)》《翠鳳毛》等。所運用的樂器主要分為四類:吹管樂器為笛、簫、笙(17管13簧)、小嗩吶、長尖等;拉弦樂器為板胡、二胡、托音二胡等;彈弦樂器為三弦、琵琶、月琴等;打擊樂器為拍板、板鼓、同鼓、云鑼、大鑼、喜鑼、七鈸、大鈸、小鈸、中鑼、春鑼、內(nèi)鑼、雙磬、木魚、星、湯鑼等。
無錫道教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了戲曲、說唱、小調(diào)、器樂等諸多民間音樂養(yǎng)料,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也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
2008年,無錫道教音樂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