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盛產(chǎn)棗兒,那棗兒又大又紅,像一顆顆瑪瑙似的,令人垂涎欲滴。陜北有這么多紅棗,群眾的生活習(xí)俗和紅棗密不可分。
中秋節(jié)前后,棗兒紅了,一顆顆紅棗密密麻麻地掛滿枝頭,河灣溝岔,到處紅彤彤的。農(nóng)家懷著喜悅的心情,用竹竿或木棍把棗兒敲打下來,于是滿地紅艷艷的,來人不拒,任你品嘗。新鮮的棗兒脆格生生、甜格滋滋,令你胃口大開。農(nóng)家把棗兒撿拾回家中,饋贈親友,正像陜北民歌中唱的那樣:"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那親人嘗一嘗。"嘴饞的孩子們兜兜里、書包里裝的盡是紅棗,邊看書,邊吃紅棗,也挺有意思。棗兒真多,存放時(shí)間長了要霉?fàn),怎么辦?把棗曬干。于是,在青青的石板上攤上一層紅棗,讓太陽暴曬,農(nóng)婦一邊晾曬紅棗,一邊做針線活,還和鄰居們拉家常,真所謂悠哉、樂哉!棗兒也可串成棗排掛在屋檐下陰干,陰干的棗兒既可儲入囤內(nèi),也可遠(yuǎn)銷各地。來人待客舀一碗紅棗讓客人品嘗,這是棗鄉(xiāng)人的一片情意。
棗制作的辦法很簡單,用一個(gè)大盆盛上新鮮棗兒,個(gè)大、肉厚、無傷,并用清水洗凈,然后噴上濃郁的白酒,密封儲存在壇子里,過一段時(shí)間,即可啟壇品嘗。醉?xiàng)椊?jīng)過酒的浸泡,愈加鮮潤,愈加紅艷,既有酒香,又有棗香,醇香撲鼻,鮮脆可口,即使招待貴賓,也毫不遜色。
棗還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棗糕。陜北人愛吃米糕,米糕里放進(jìn)棗兒,即為棗糕。棗糕之美可用"軟、甜、香"三個(gè)字概括。如果你有機(jī)會的話,到陜北嘗嘗棗糕的味道,一定讓你大飽口福。
棗饃。陜北人吃白饃,更愛吃黃米饃。白饃、黃米饃都可以包棗餡,但黃米饃包棗餡更好吃。
棗果餡。這是一種餅狀食物,白面做皮,餡用棗泥,爐上烤熟,其色金黃,其味噴香,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子長、子洲、清澗、米脂、橫山等地棗饣果餡更是訂婚時(shí)的必需品,男方送女方若干饣果餡,女方又將饣果餡分贈給親戚。饣果餡是形象的廣告:女兒已經(jīng)許配給他人了。因此群眾戲稱女子為棗饣果餡。
棗炒面。將軟糜子炒熟磨成面,吃時(shí)摻少許溫水,攪拌成團(tuán),此為炒面。磨炒面時(shí)兌少量紅棗子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
棗粽子。用大紅棗兒、軟米包的粽子,味道甜美,民歌中有"大軟米粽子包砂糖,送給哥哥嘗一嘗"的句子,端陽節(jié)陜北家家戶戶要吃軟米紅棗粽子。
棗燜飯。軟米紅棗共煮鍋內(nèi),用文火燜熟后,尤為好吃。陜北的臘八粥就是這種棗燜飯。
紅棗食品很多,有棗粥、棗包子、棗角子、烏棗、棗醬、棗蜜等。還有棗酒、棗汁等飲料,這些飲料別具一格,也很好喝。接待貴賓時(shí),用一杯開水,泡上五顆大紅棗兒,寓意為"五子早登科",也很有趣。
陜北人愛吃棗,很多習(xí)俗都用棗兒。臘月初一孩子胸前掛兩串棗牌牌(把干草節(jié)、黑豆、紅棗,間隔串起來,即為棗牌牌),蹦蹦跳跳,極為好看。按規(guī)矩,棗牌牌要掛到臘八這天才能吃。但孩子們嘴饞,早零零碎碎偷吃光了。為什么掛棗牌牌呢?為了辟邪求祥。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之日還要蒸棗山。所謂棗山,就是將白面卷成圈,加上棗,壘成山狀,蒸熟,然后敬獻(xiàn)灶神。正月二十三過后,才可以食用。棗山既是食品,又是藝術(shù)品,正月里拜年的人,都要欣賞主婦的絕妙藝術(shù)。有的地方,新婚之夜,婆母把大紅棗兒扔進(jìn)洞房,新郎、新娘搶著下炕撿棗。這叫送子棗,雙方吃了棗兒,象征早生貴子;亻T時(shí)新郎給岳父家要帶離母糕,這離母糕的回邊和中心也都要鑲嵌五顆紅棗。新鞋做好了,送給穿鞋者,也不能空空送去,一定要裝上幾顆紅棗,祝福穿鞋之人早生貴子或早發(fā)大財(cái)。甚至農(nóng)村婦女給孩子叫魂時(shí),也預(yù)先帶幾顆紅棗,歸來時(shí)讓孩子吃,也圖個(gè)吉祥如意。
陜北黃河沿岸的土地適宜種紅棗,那里片片棗林,家家種棗,也有不少以棗命名的村莊,如棗山里、棗坪、棗咀河、棗赫溝、棗林坪、棗莊溝、棗樹塔、棗圪垯等等,孩子命名也有叫棗兒的。春節(jié)時(shí),群眾有出行的習(xí)俗。出行就是按某一方位到山上祭拜山神土地,回來時(shí),也折一枝棗枝,盼早日發(fā)財(cái)。臘八日,給棗樹涂上臘八粥,也盼望來年棗兒稠。
近幾年,陜北各地大力發(fā)展棗林,不少農(nóng)民靠棗兒致富。紅棗,是陜北農(nóng)家的寶貝,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莊稼漢,也豐富了陜北的黃土文化。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