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派鼓吹樂繁衍生息在被人們譽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fā)祥之地”的城市——鄒城。作為這塊土地上的漢族民間音樂代表,平派鼓吹樂因其漫長的形成發(fā)展歷史和重要價值,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據(jù)考證,嗩吶自金、元時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于明朝洪武年間隨山西移民遷徙帶入鄒城,逐漸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來。起初嗩吶作為樂器僅被當?shù)厝藗冇脕碜詩首詷,后來一些貧苦農(nóng)民為生活所迫逐漸以吹嗩吶為業(yè),專門服務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等場合。當時的嗩吶有木桿和錫桿兩種,后來人們通過對嗩吶制作材料的對比發(fā)現(xiàn)用銅來制作嗩吶更具特色,于是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摸索制造出了銅桿嗩吶(俗稱小銅桿),并在演奏的曲調(diào)中融進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調(diào)、俚曲。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練再加上當?shù)仫L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響,到清朝嘉慶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樂的基本特點。至民國初年已有十幾個班子活躍于魯南及其周邊地區(qū)。其中以孫家班、張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4個樂班發(fā)展尤為迅速,這些樂班去外地謀生時逐漸把“平派”鼓吹樂傳播到各地,進一步擴大了“平派”鼓吹樂的影響。至此,“平派”鼓吹樂己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成為獨具特色的一個流派。
“平派”鼓吹樂的杰出代表孫玉秀(男),出生在山東省鄒城市看莊鎮(zhèn)白水村,五世嗩吶世家,8歲從父學藝,20多歲時名噪魯南,被當?shù)厝俗u為“孫大吹”。在1959年任山東省歌舞團獨奏演員期間曾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的盛大演出活動,并于同年赴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特別是在1992年文化部主辦的“92‘朱載堉’杯嗩吶邀請賽”中被授予“民間嗩吶演奏家”稱號,他用銅桿嗩吶演奏的《鳥獸鬧春》等,質樸細膩,婉轉纏綿,將“平派”嗩吶藝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其演奏的《哭長城》、《集賢賓》、《夜看人》等13首曲目和《孫玉秀生平》被輯入1994年8月文化部部署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
“平派”鼓吹樂主要樂器是銅桿嗩吶,它由銅皮制作而成,桿長25厘米左右,銅碗直徑約6厘米,桿下端的圓筒直徑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蘆葦中未發(fā)出的葦纓制作。銅桿嗩吶音色飽滿高亢、清脆亮麗,富穿透力,具有錚錚金屬之聲。它的音域包含兩個八度,可分別演奏五個調(diào),即:平調(diào)、雅調(diào)、越調(diào)、五字調(diào)、凡調(diào)。其演奏技法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顫音及吞、吐、墊、打、抹、壓外,還有舌沖音、氣拱音、反彈音、反雙吐、連彈音、氣唇同顫音、指氣同顫音、三弦音、蕭音以及循環(huán)換氣(長時間吹氣不斷)等,有時還糅進魔術和雜技。
“平派”鼓吹樂之所以成為“平派”藝術,有4個方面的原因:一、它主要以銅桿嗩吶為主,一般拜師學藝時都先從平調(diào)學起;二、樂隊使用的笙,藝人們稱為“平笙”,演奏時多以平調(diào)為主;三、從地理位置上講,人們習慣把徐州、蘇北一帶的鼓吹樂稱為“南路家什”,把巨野一帶的鼓吹樂稱為“西路家什”,把臨沂及其以東的鼓吹樂稱為“東路家什”,把鄒城以北的鼓吹樂稱為“北路家什”。而“平派”鼓吹樂處于中間位置,“平”包含中間的意思;四、在演奏風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穩(wěn)似泰山青松”的特點。
“平派”鼓吹樂的演奏風格:平和、輕柔、婉轉細膩,于平中見奇、穩(wěn)重善變、剛柔相濟、扣人心弦。特別是一些模擬演奏,如模仿雞啼鳥鳴、狗咬馬嘶、人聲歌唱、哭笑、對話(俗稱咔腔)等更是惟妙惟肖,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大大發(fā)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xiàn)力。
“平派”鼓吹樂演奏的傳統(tǒng)曲目有:《哭長城》、《集賢賓》、《夜看人》、《哭五更》、《十樣景》、《絞句子》、《火燒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部。常用的樂器種類有:吹奏類、弦樂類、打擊樂類等。
“平派”鼓吹樂源于民間,服務大眾,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記載了歷史上一些傳統(tǒng)的“東西”,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對研究民風民俗的發(fā)展與演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