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樂棚歷史悠久,為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器樂表演存留形式,主要流傳于東北。除喜慶佳宴、祭祀典禮及迎送禮賓需求外,主要用于民間婚喪禮儀活動。1904年楊殿甲創(chuàng)建楊小班鼓樂棚,1919年搬至肇州縣(今肇源),由楊殿甲及后代組成,至今仍活躍在肇州縣城鄉(xiāng)。
鼓吹樂棚是東北部分地區(qū)對鼓樂班或民間樂隊的一種稱呼。肇州楊小班鼓樂棚的創(chuàng)始人名叫楊殿甲,1904年,他在吉林省扶余縣組建了楊小班鼓樂棚,后搬遷到肇州。隨著一代代的傳承,楊小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他們所使用的樂器以嗩吶為主,以笙、管、笛子以及定音鼓、大板、竹板、底鼓、云鑼、手鑼等打擊樂器作為配器。1919年搬至肇州縣(今肇源),由楊殿甲及后代組成,至今仍活躍在肇州縣城鄉(xiāng)。現(xiàn)在的楊小班傳人,還留下了由楊殿甲及其后人所創(chuàng)作的工尺譜,這是研究大慶地域音樂文化的珍貴材料。
楊小班鼓吹樂棚距今有幾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xiàn)存為數不多的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器樂存在形式之一,在清代中葉已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鼓樂棚體系,所傳承的是滿漢綜合文化。
楊小班在民間發(fā)展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上個世紀30年代,楊小班就經過整理和加工完成了有自己風格的樂譜,它以早期的工尺譜為記譜方式,保存了200多首風格各異的曲目,它們有的熱烈歡快、有的莊重肅穆,富有極強的感染力。
楊小班的絕活兒是一首《雁落沙灘》,是用一對嗩吶來演繹群雁落在沙灘上的情景。楊小班通過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使落在沙灘上的大雁又“飛起來”,并在樂曲中加入了大雁鳴叫的聲音,這在當時是從來沒有過的。
大慶市成立了“楊小班鼓吹樂棚音樂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楊小班鼓吹樂棚保護實施方案》,收集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的相關資料,重點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曲目》、鼓吹樂棚相關的文物、增加傳承人數量,還組織專家研究楊小班鼓吹樂棚工尺譜的讀譜方法和技巧,以簡譜形式整理《楊小班鼓吹樂棚譜本》。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