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態(tài)”的婚姻發(fā)展史,是研究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的不可替代的資料。彝族婚姻的締結,不僅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行為,而且與整個家族、姻親、鄰居都有關系,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播與接受的過程。而婚禮的儀禮過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繹,不論是窮古博今、互難才學的“克斯”、“克智”、“佐”等口頭演述,還是優(yōu)美動聽的“牛;铩备柙妭鞒,還是抒發(fā)離愁別緒、1包辦婚姻的哭嫁歌等傳統(tǒng),抑或充滿娛樂競技色彩的潑水、摔跤、“蜀確”、打親、迎親儀式,抑或搶狗食、不落夫家、圓房之夜的抓扯等習俗,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獨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價值。
【產生年代】
婚俗是伴隨著人類發(fā)展過程而產生的伴隨人類社會始終的禮俗制度。人類的歷史有多長,婚姻的歷史就有多長。而婚俗禮制因民族的區(qū)別而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彝民族也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婚俗禮制。
不論是漢文史籍還是彝文史料,有關彝族婚禮的記載不多。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公史傳》、《母史傳》記載:遠古時代,彝族先民經歷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石爾俄特為尋找父親而歷經磨難,終于在茲尼石色的暗示下取妻生子,實現(xiàn)了“生子見父”的愿望,彝族社會由此進入了“男娶女嫁”的父系社會時代。
結合人類學資料和婚姻家庭發(fā)展史來看,彝族與其他古老民族一樣,從原始雜亂的群婚制、對偶婚、一夫多妻,歷經漫長歲月,逐步過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從彝族婚俗中,至今明顯地保留了許多原始群婚、搶婚等古老民俗遺風。
【分布區(qū)域】
彝族婚俗分布于川滇黔桂廣大彝區(qū),涼山作為全國最大的聚居區(qū),保留最為完整。而美姑作為涼山的腹心地區(qū),婚俗禮制完備、古樸,縣境柳洪、牛牛壩、合姑洛、峨曲古、候播乃拖、洪溪等都是重點民俗鄉(xiāng)。
美姑縣位于四川涼山州東北部,大涼山主峰黃茅埂西麓,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帶。被譽為“彝族文化圣地”、“畢摩文化之鄉(xiāng)”、“克智之鄉(xiāng)”、“熊貓之鄉(xiāng)”、“中國原生態(tài)植物博物館”?h境地形復雜多樣,山嶺連綿,氣勢磅礴,異峰疊起,美麗壯觀,巖壁陡峭。總人口22萬,其中彝族占總人口的98.2%,是全國彝族聚居的縣份,也是彝族文化保留最為完整、民族風情最為濃郁的縣份。
【基本內容】
彝族結締婚姻,實行嚴格的民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優(yōu)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著轉房、搶婚等形式。一樁婚姻的結締,需要一定的程序,即為婚前禮儀、結婚禮儀兩部分,每種禮儀過程又有若干程序。
一、婚前禮儀
有說媒取婚、訂親行聘、擇日定期、節(jié)食禁水等程序,每個程序有其相應儀式內容。
說媒取婚。彝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齡,則請媒人“服嘎”說媒,媒人根據(jù)等級、生辰、命宮、禁忌等了解兩家是否可以開親,如果命宮相合,且雙方愿意開親,則擇日到女方殺小豬取膽、脾等進行占卜。如果不吉,則該婚姻即行中止。說媒合婚,則媒人往返于雙方之間商議聘金。議定之后,男方擇日打酒并攜一對同窩孵出的雞等前往女家請婚。訂婚后,如果一方毀約,則須加倍賠償對方的損失,如果男方毀約,則已付聘金則不退。
婚期與鬧婚。確定婚前后,女方在婚前十五天左右,舉行鬧婚儀式。女方擇吉日并告知鄰居婚期,鄰里則湊糧于女方家釀制醪糟酒,每晚相約女方家,唱“婚歌”,賽“克智”、“卡冉”(論辯的一種,老年智者互述見聞,互相攻訐駁難),往往通霄達旦。其間青年男女每天都進行“蜀確”的搶親游戲。
節(jié)食禁水。彝族至今還保留新娘在出嫁前禁食禁水數(shù)天的習俗。新娘一般在婚前半月就開始節(jié)食,婚期臨近前一周每天只吃一個雞蛋和喝一碗水,到出嫁那天完全禁水禁食。
二、婚禮儀式
婚禮,主要包括背親、迎親兩大程序。
彝族婚禮一般多在秋冬季。正式出嫁時,先由男方根據(jù)路程遠近在本家支中派出彝稱“線木”的小伙子數(shù)人或十數(shù)人,攜酒盛裝組成迎親隊伍,前往女方接親。屆時,女方親友鄰里相聚等待,其間最為熱鬧與驚險的為潑水儀式。接親者至,女方的姑娘們早已在房前屋后“線木”必經的沿途儲水設防以待,當“線木”們進入了伏擊圈時,姑娘們個個精神抖擻、笑逐顏開地手持竹槍、瓢盆、木碗從四面八方沖出將水潑向“線木”,旁觀者在旁助威吶喊,可謂水花四濺,你追我趕,十分熱鬧。當“線木”們沖進屋里坐定,姑娘時常乘人不備沖進來,將盆盆冷水再次潑向線木,還調戲“線木”們,道“為了養(yǎng)大女兒,媽媽脫了九十九層皮,不潑九十九桶水,不抹九十九把鍋煙,哪能讓你們輕易背走新娘?”線木們則回答:“我們翻越了九十九座山,涉過了九十九條河,走了九十九條路,專程來迎新,不背回新娘怎行?”爾后舉行婚宴,宴畢則舉行摔跤、“克智”比賽。入夜,女方與“線木”通常通宵達旦唱“牛牛歌”、賽“克智”,舉行“索確”的搶親游戲。至凌晨雞鳴時分,“線木”們催著娘家給姑娘梳妝打扮。姑娘們邊為新娘梳妝邊唱著《哭嫁》歌,其內容多為:“鳥中最狠莫過鷹/鷹小逼上天/任其嘍嘍飛/世間狠心莫過父兄/讒嘴吃狗肉/讒盡啃狗骨/渴盡飲狗湯/0女兒喲/尸骨被換作了金銀/血液被換作了酒喝/身軀被換作了肉吃/女兒只好離別了”。唱畢,“線木”沖進姑娘群,強行將背起新娘,雙方互不相讓,姑娘將早已備好的鍋煙灰抹在他們臉上。
迎親分為報喜、入棚斷耳線、摸親分辮、搶狗食、摔跤、給禮金等過程。
新娘即將到達,女方送親者將派出二三個小伙子,提前到男家報喜,意為新娘隨后就到,叫男方可以準備好婚禮,男家則給前來報喜的人以酒肉招待。
新娘到來之前,由新郎長輩或同寨中有福之長輩充當主婚人,在住宅附近搭一臨時“新房”,彝稱“也惹”!靶路俊币话阌眯驴车乃芍υ诖罱,內墊松葉或蕎麥桿,頂蓋竹笆,三周圍上竹籬。線木們將新娘背至“新房”入坐,伴娘們坐于其旁。入新房時,主婚人將新娘頭上的紅藍二線拆斷下埋于房坎下。
新娘入新房,則開始宴客。彝族婚宴,只要是姑娘初嫁,不論天氣狀況,都必須在屋外舉行。除本家支和同寨人外,凡前來參加者不論生熟都不帶任何禮物,均視為上賓款待?腿艘话銥榘酥潦藝,每座中間燒一堆火,送上泡水酒、千層餅和相應長條豬肉,讓客人盡情飲用;檠绠,一般都要舉行摔跤比賽。為了表示“親誼第一”,一般雙方先派出小孩作為第一個出場,以摔成平手為貴。比賽結束,新郎的母親或其他長輩婦女將特別為新娘煮好的小蕎塊送來,意為給新娘嘗食,表示婆媳友好。爾后舉行梳頭儀式。一般由新郎的未婚妹或堂妹給新娘梳妝,梳妝時用過年豬油在新娘頭上從上而下抹三次,再用梳子梳三次,把獨辮分為雙辮,以示少女生涯至此結束。梳妝之際,送親的小伙子們冷不防會搶走前來梳頭的姑娘的頭帕、披氈等,并以此為條件,要求姑娘們用酒贖回。梳頭完畢,新郎之弟將新娘背回屋內,同時,送親者入屋,相互寒喧后進入象征性的“克智”比賽,以示親誼。
彝族嫁女,必給禮金。禮金分為開路禮金、舅舅禮金、伯叔禮金、鍋莊內方長輩禮金、伴娘禮金、眾家族禮金、姨表兄弟禮金等,根據(jù)雙方事前約定或臨時商議而數(shù)量不等!凹夼张疄橘F”,所以,送親者都會毫無客氣地索要禮金,主人家一般也會滿足其要求。
在美姑彝族婚宴中,至今還保留著“狗搶食”的習俗。宴客開始,由一老者手持一小棍,將一根條狀豬肉或蕎餅串于其上,當眾作喚狗狀叫幾聲,并說“革勒,革勒,這是狗食,快來搶啊”,此時眾人中便有小孩學著狗叫跑到老人手中搶走狗食。
三、婚后禮儀
回門返娘家,彝稱“約拉姑”,即男方攜酒牽牲送新娘返娘家。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jù)路程遠近在結婚當天或次日由男方派人隨同新娘一道返娘家,另一種是結婚后新娘留在男方小住幾日,再由男方派人將新娘送返娘家。屆時,岳父母則備酒殺牲,款待客人和四鄰親友,舉行潑水、摔跤、賽克智、索確等活動。
彝族婚禮的舉行,只能表明雙方結締了婚姻關系,并不意味著圓房。一般而言,婚后新娘如果沒有男方的邀請是不能自行到男方的,而到了男方一般也有姐妹伴娘隨同,流動居住在鄰居家里。新郎要與其1,只能趁夜悄悄潛入鄰里家中找準目標摸進,而鄰居們既便發(fā)現(xiàn)新娘1,都得蒙頭大睡,裝著不知,不得干涉。
彝族至今還保持著“不落夫家”的習俗。舉行了婚禮的姑娘,不論其年齡大小,必須居住在其父母家。過去,黑彝婦女一般不滿三十歲,白彝婦女不滿二十七歲不到夫家落戶。已婚而無性成熟標志的姑娘不能與丈夫同居,否則視為犯禁。至性成熟,其母親和姐妹則為其縫制一條紅、黃、藍、黑四色相間的羊毛短裙作為標志,并由兄弟護送到男方。媳婦住在娘家的時間無具體規(guī)定,一般為兩三年,有的長達三五年還更長,此間,新郎可前往岳父母家與之相會,直到新娘懷孕后,才正式落戶夫家。
【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程序性;槎Y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民俗事像,其締結過程必須經過必定的民俗程序,不能隨意違背,否則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
二是具有集體參與性;橐鲈谀撤N意義上而言,不是個人或家庭的獨立行為,在彝族民間已上升為家族、親戚或整個村落的集體行為。
三是具有綜合性;槎Y是一個彝族民俗事項的大看臺,不論從締結禮儀,抑或豐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如牛;铮ǜ瑁⒖藜蓿ǜ瑁、摔跤、克智、卡冉、潑水、抹花臉、搶親、搶狗食、給禮金、不落夫家、圓房、回門等都具有其特別的民俗文化內涵。
【基本價值】
1.歷史價值。彝族婚俗至今保留著原始群婚、血緣婚、對偶婚和一夫多妻的遺跡,是一部活著的婚姻發(fā)展史和人類學史,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樗淄且粋民族文化的綜合反映,由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其間包含一個民族的經濟條件、社會審美觀念、歷史形態(tài)等。彝族婚俗中,至今還遺留著家支外婚、姑舅表優(yōu)先婚、姨表不婚、不落夫家、轉房、搶婚、等級內婚等婚姻形式,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形式,而且還是特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這些古老、獨特的婚俗,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同階段婚姻家庭史不可多得的活態(tài)見證。
2.文化價值。彝族婚俗是一個綜合的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彝族民眾獨特的生產生活、道德觀念、審美情趣。不論從婚姻的締結,還是從婚禮過程和婚后行為關系,都包含著一系列的文化制度;槎Y結締過程既是聯(lián)誼交友的場所,又是一個文化大看臺。不論是婚前的取合兆婚中的占卜、年算、擇吉日等一系列行為,還是婚禮中以探古述源、窮古博今為主要內容互難才學的“克斯”、“克智”等口頭演述,還是優(yōu)美動聽的“牛;铩备柙妭鞒是抒發(fā)離愁別緒的哭嫁等傳統(tǒng),抑或充滿娛樂、競技、娛樂、色彩的潑水、摔跤、“索確”、抹花臉、打親、迎親儀式,抑或圓房之夜的行為,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凸顯出獨特的文化情趣,具有多重價值。
3.社會價值。婚俗作為制度文化的一個部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的基礎,這種基礎以其獨特的內涵,成為民眾共同的制度文化,指引著其行為規(guī)范,形成了其民族認同之依據(jù)。彝族婚姻的結締,不僅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行為,而且上升為整個家族、姻親、鄰居等相關聯(lián)的集體行為。其婚禮的過程就是一個集體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播與接受的過程,同時,以家支和舅權為后盾的婚姻制度,對于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穩(wěn)定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彝族一般結締了婚姻,就很少有離亂終棄、離異、1婦女現(xiàn)象,所有這些,對于家庭與社會的穩(wěn)定,建設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