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劇由花鼓灘簧與南詞、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蘇南浙北城鄉(xiāng)。其前身蘇灘原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是一種圍坐清唱的曲藝形式。1912年對白南詞有了簡單的化裝表演形式,1941年朱國梁在上海創(chuàng)建國風新型蘇劇團,嘗試將對白南詞發(fā)展為獨立的戲曲聲腔劇種蘇劇,讓蘇劇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劇健康成長起來。
蘇劇的音樂唱腔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詞,三是灘簧曲調。因深受昆曲的影響,所以蘇劇的音樂風格婉轉清麗,細膩動人,同時保留蘇灘通俗流暢的風韻。其伴奏以二胡為主,兼用江南絲竹。常用的傳統(tǒng)曲調有太平調、弦索調、費家調、柴調、迷魂調、銀絞絲、流水板等數(shù)十種,另外還有源自昆曲的【一江風】、【點絳唇】、【鎖南枝】、【羽調排歌】等和蘇州一帶流傳的民歌小曲如【春調】、【劈破玉】、【大九連環(huán)】、【小九連環(huán)】等,又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各種板式。
蘇劇的腳色行當與昆曲基本相同,現(xiàn)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窮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凈、副、丑等行當,演員往往一人兼幾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蘇劇的表演亦充分借鑒了昆曲的經(jīng)驗,婉麗多姿,細致傳神。
蘇劇的傳統(tǒng)劇目與化裝蘇灘一致,分為前灘和后灘兩大類。絕大部分前灘劇目源于昆曲,《西廂記》、《牡丹亭》、《紅梨記》、《爛柯山》、《玉簪記》、《繡襦記》、《西樓記》、《占花魁》、《漁家樂》等為其代表性劇目,演出時以折子戲為主,其情節(jié)和對白與昆曲基本相同,唱詞則由長短句改為通俗易懂的七字句。為適應蘇劇演員不善舞蹈的特點,有時也會適度改動情節(jié)。后灘劇目有從昆曲等劇種和曲藝中改編移植過來的內(nèi)容,也有由丑獨唱的時調小曲和時事段子等,《教歌》、《張三借靴》、《嵩壽》、《探親相罵》、《賣草囤》、《打齋飯》、《游觀十八景》等皆是后灘的代表劇目。
作為蘇劇基礎和靈魂的蘇州灘簧歷史悠久,傳統(tǒng)深厚,資源豐富,蘇劇本身又在文學、音樂、表演等多個方面與昆曲有著淵源關系,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文化的特質。近年來,流行文化和現(xiàn)代藝術對蘇劇沖擊很大,觀眾銳減,劇團生存艱難,搶救、保護這一重要的地方劇種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