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個曲種的合稱,是運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的地方曲藝,亦稱“說書”。發(fā)源于江蘇蘇州地區(qū),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滬地區(qū)。
蘇州評話亦稱“大書”,只說不唱,通常一人表演,注重說、噱、口技和起角色,借助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制造氣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時講究“精、氣、神”。蘇州彈詞,亦稱“小書”,有說有唱,以說表為主,講究語音、語氣和語調的變化運用,注重用詞的精確生動,上手彈三弦,下手彈琵琶。清代中葉就形成了“陳調”(陳遇乾)、“俞調”(俞秀山)和“馬調”(馬如飛)等三大彈詞流派唱腔,到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了24種流派唱腔。蘇州評彈講究“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未來先說、過去重提”等手段,運用特有的“六白”、做功(動作表情)、八技(口技)和彈唱等手段來交代情節(jié)、塑造人物。擁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書場。在四百多年的流傳、發(fā)展中,形成了“說、噱、彈、唱、演”為主要特點的表演體系,注重“理、味、趣、細、奇”。積累了一大批精品書目。
蘇州評彈反映著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豐富生動的蘇州方言。書目中蘊含的豐富歷史知識、傳統(tǒng)道德和民風民俗等,折射出民眾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近年來,蘇州評彈遇到聽眾銳減、老齡化以及長篇傳統(tǒng)書名后繼乏人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