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快書清末道光、咸豐年產(chǎn)生于魯中、魯西農(nóng)村。因其主要書目為《武松傳》,故俗稱“唱武老2的”,又因其伴奏樂器與演唱風(fēng)格特點的不同,亦名“竹板快書”或“滑稽快書”。1949年初高元鈞在上海報演出,文藝界依其源流、語言、代表性書目諸特點,定名“山東快書”。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傳統(tǒng)曲目《武松傳》包括《東岳廟》、《景陽崗》、《獅子樓》、《十字坡》等12個回目,可以分回獨立演唱,也可以連貫起來表演。此外,還有《大鬧馬家店》、《魯達(dá)除霸》、《李逵奪魚》等,小段書帽則有《小兩口抬水》等,F(xiàn)代書目,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戰(zhàn)岱崮山》等;建國后又有《一車高梁》、《抓俘虜》、《三只雞》、《偵察兵》等。
山東快書著名藝人,從清至今有傅漢章、趙震、戚永立、于小辮、高元鈞、楊立德等人。當(dāng)代主要流派有:以高元鈞為代表的“高派”,注重人物刻劃,表演風(fēng)趣生動,以楊立德為代表的“楊派”,擅長俏口,語言幽默,以于傳賓為代表的“于派”,以四頁竹板伴奏,演唱有氣勢,主要流行于農(nóng)村,山東快書是人們非常喜愛的曲種。演員人材輩出,影響遍及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