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八旗鼓,因伴奏樂器八角鼓而得名。流行于聊城、濟寧、臨沂、博山、青州、膠州、萊陽等地。均稱八旗鼓或八角鼓,唯萊陽改名彈詞。50年代初,挖掘流傳聊城一帶的八角鼓音樂時,始定名為“聊城八角鼓”,爾后各地陸續(xù)挖掘,皆冠以流行地名。如:濟寧八角鼓、膠州八角鼓等。因各地所唱曲牌、曲目基本相同,小有變異,故統(tǒng)稱之曰“山東八角鼓”。
八角鼓源于北京,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山東。其傳入渠道,一是沿大運河傳至臨清、聊城、濟寧等地;一是自旱路傳至濟南及其以東地區(qū)。唯青州北城為八旗軍營,早有演唱。八角鼓傳入山東后,除少數(shù)藝人作職業(yè)演出外,多在民間作自娛性演出,因此有“清客戲”、“清桌戲”之稱。各路分支影響面均不甚大,相互間很少交流,故所唱曲牌、曲目變化不大,與今日北京由八角鼓演變而來的單弦大不相同,基本上保留了清中葉前后的古老風(fēng)貌。
八角鼓為曲牌聯(lián)綴體,當(dāng)年曾有曲牌300余支,多已散佚。目前收集到的僅有90余支。演唱形式主要為坐唱,多一彈一唱,間或有數(shù)人分角聯(lián)唱,并曾有拆唱類似地方小戲演出者。主要伴奏樂器為三弦,演出人多時可加四胡、月琴、揚琴、琵琶等,擊節(jié)樂器為八角鼓,有時加入小鈸、玉子等。
八角鼓傳統(tǒng)書(曲)目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抒情小段兒,如《愛山居》、《踏雪尋梅》、《鶯鶯五更》等;一類取材于民間傳說,如《借年》、《水斗》、《追舟》、《餞別》等;一類取材于民間生活故事,如《母女頂嘴》、《親家母頂嘴》、《喝淘》等,共約300余段。唯萊陽彈詞有中篇書《萊蕪縣》一部。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