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擂茶習(xí)俗是當(dāng)?shù)厝罕娙粘o嬍扯Y儀習(xí)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種生活用飲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壽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佳品。
擂茶習(xí)俗流傳于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剪市、茶庵鋪、興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區(qū)。2008年,擂茶習(xí)俗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桃源縣文化館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
桃花源位于桃源縣西南部15公里,地處沅水下游,屬于湘贛丘陵的一部分,處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帶的東北端,終至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
桃花源屬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區(qū),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陰雨;夏有暴雨高溫;秋季晝暖夜涼;冬季罕有嚴(yán)寒。其山生幻境,水造迷津,山回水復(fù),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記》所述避秦幻境原型,是后世所稱的“世外桃源”真跡。當(dāng)?shù)厝藗優(yōu)榱遂詈E、保健美容,家家戶戶都喜好制作擂茶,常年愛好喝擂茶?
歷史典故
桃花源擂茶習(xí)俗的起源,傳說始于東漢建武年間,據(jù)《桃源縣志》載:“擂茶,合茶、姜、芝麻、鹽米、茱萸,以陰陽水和飲之。一名五味湯,相傳馬援制以避瘴!薄逗鬂h書•馬援列傳》載:“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當(dāng)?shù)乩蠇D獻出祖?zhèn)髅胤健叭鷾,馬援命全軍飲用后,病疫頓愈。嘉靖常德府志記載:“漢馬援嘗穿石竅以避暑。”均說明馬援到此并染病的事件。唐杜少陵詩有“武陵一曲想南征”,白樂天有“伏波故道風(fēng)煙在”之句,指的就是馬援南征五溪蠻的故事和南征所經(jīng)過的路線。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五溪“蠻”,曾駐軍烏頭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馬援石室”以及他曾設(shè)帳的“營盤洲”。他的將士曾患瘟疫,當(dāng)?shù)乩习傩斋I“三生湯”(即擂茶)為將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這一帶,留下許許多多關(guān)于擂茶的傳說和擂茶待客的習(xí)俗,相沿至今。
擂茶,因茶的原料是擂制而得名。做擂茶時,人們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放著一個比一般蒸缽還大的陶瓷擂缽,雙手操著一根三四尺長的擂棒,一圈一圈地擂著放在擂缽中的擂茶原料。
擂茶的配料
擂茶的品種很多,各地嗜好不同,其配方亦各異。清水擂茶的主要原料有茶葉、生姜、芝麻、黃豆、綠豆、食鹽等,有的地方放少量大米。如糊糊擂茶只在“腳子”中增加大米粉子,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成糊狀即成,因此俗稱“喝糊”。主要原料是生姜、生米、生茶葉的叫“三生湯”,添上茱萸、綠豆的叫“五味湯”;以大米(米炒熟)為主的,叫“見米擂茶”;還有以七種配料為中藥的,叫“七寶擂茶”等等。
擂茶的做法
做擂茶時,先把原料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制成漿,稱之為“擂茶腳子”,木棒多為野山胡椒木。因為野山胡椒木做的擂棒,在用它擂搗時,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持久的香味,也可使“擂茶腳子”日久不腐。隨著歲月的流逝,擂茶品種日漸增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即“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
擂茶的喝法
沖制擂茶時,先在碗里放適量“腳子”,再用少許冷水化開,然后沖上滾水即成。如果直接用滾水沖,渣是渣,湯是湯,就不像擂茶了。喝擂茶時,桌上往往還要擺上一些農(nóng)家自制副食品,稱為“壓桌”。這些“壓桌”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別有風(fēng)味。擂茶里有放糖的,有放鹽的,或者既不放糖也不放鹽,這樣的擂茶原味濃一些。
擂茶必須趁熱喝,其味辣辣的,香香的,咸咸的,或者甜甜的,其味無窮,勝過美酒。喝擂茶的時間因地而異,有用以當(dāng)中飯的,有早、中餐之間當(dāng)飲料喝的,有喜慶節(jié)日時在晚上當(dāng)消夜吃的。人們邊喝擂茶,邊吃“壓桌”,談笑風(fēng)生,興趣盎然。
喝擂茶的禮遇情
喝擂茶發(fā)展到今天,成了親朋好友相聚,左鄰右舍相通的擂茶會,尊長者請上坐,眾人左右緊傍之,來客有主家邀請的,也有客人互邀的,更有自薦和隨意落座的,參與者有自始至終的,也有中途入席的,也有中途退場的。席間每人盡可選最喜歡的食用,吃完了又添?腿撕鹊每,主人斟得勤,客人喜歡的,主人還相送。席間更有客向主人討要的。參與人越多,場面越熱鬧,主家最喜歡,既說明主家手藝高,“壓桌”味道好,更說明主家有人緣。
席間有的相互噓寒問暖,有的閑聊世事古今,也有顯示個人喝擂茶的酣暢淋漓與盡興。濃濃的親情和友情,和諧的鄰里關(guān)系,桃花源擂茶已成為桃源人的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