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起源難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龍姓侗族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從本省靖州遷來。龍姓人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币来送普摚@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傳來的。
天井寨舊時有盤古廟、飛山廟各一座,春節(jié)期間每廟一年,輪流祭祀,祭祀時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災(zāi)或瘟疫時,也要演唱“咚咚推”!斑诉送啤庇泻唵吻楣(jié)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它的劇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老漢推車》等;也有《關(guān)公捉貂蟬》、《古城會》等以關(guān)公為主角的三國戲!斑诉送啤钡囊魳范嘤僧?shù)厣礁、民歌發(fā)展而成,常用的曲調(diào)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誦腔】、【壘歌】等!斑诉送啤毖莩獣r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稱為“交目”,共有36個。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合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老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jù)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只前腳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只后腳又是一個三角形。是侗族的農(nóng)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時或以臨時做的紙面具,或以涂面化妝代替。1992年,當?shù)厝罕娭刈雒婢,恢?fù)了“咚咚推”的本來面目。近年來,“咚咚推”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guān)注,先后有日、韓等專家對其進行過多次考察,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龍開春于1948年2月加入侗族儺戲班,受到老藝人,本家叔祖父龍繼和叔父龍子明的悉心教導,深得儺戲藝術(shù)真?zhèn)鳎瑪?shù)十年間演出不輟,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文藝得以復(fù)興,儺戲“咚咚推”受到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和上級文化部門的高度關(guān)注,為其技藝傳承和演出提供較好的發(fā)展平臺,近年來與叔父龍子明一起,培養(yǎng)了儺戲演員近30名,承上啟下地傳承劇目28個。 傳承譜系 第一代 龍金海 順帝八...... 詳細>>>
龍子明自幼隨父親繼湘學習“呼呼推”,深得侗族儺戲藝術(shù)真?zhèn)鳎?0余年演出不斷,即使在“文革”禁演時期,亦獨自一人夜深人靜之際偷偷演唱,使得28個儺戲劇目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先后培養(yǎng)儺戲演員百余名,所有劇目都是他一手所教。近年來,由于青壯年儺戲演員紛紛外出打工,在演員不夠的情況下,為了接待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各地游客及新聞媒體,龍子明以90多歲的高齡,仍然戴著面具上場,演起一生鐘愛的“咚咚推”。以演儺戲劇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