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澄城刺繡,是陜西渭南澄城縣的農家婦女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表達感情時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是在農耕生產和生活中承載著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理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子慶壽、喪俗祭祀等民俗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既實用又美觀。
澄城刺繡淵源流長數(shù)千年,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位于關中平原東北部的澄城縣是這種民間藝術的發(fā)祥地。澄城縣自秦漢時始設縣邑,境內溝壑縱橫,宜牧宜農,老百姓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這里民風淳樸,澄城人被稱為“澄城老哥”,更是彰顯出澄城人重情信義的稟性,農業(yè)耕種歷史的沉淀為澄城刺繡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給澄城刺繡打上了深厚的農耕文明的烙印。
澄城民間剌繡是一項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項目,分布在全縣廣大民間。史學家鄒衡著《商周考古》一書,就有對茹家莊早周墓出土的絲織品的描述:“大都是平紋織品,要使人注目的是一塊斜紋提花織物……刺繡的印跡發(fā)現(xiàn)一處,有很鮮艷的朱紅和石黃兩種顏色,繡法則采用今天辮子股繡的針法,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繡技巧是很熟練的!庇纱丝梢姡谌那暌郧暗纳讨軙r期剌繡已經發(fā)展起來。茹家莊乃寶雞地區(qū),與澄城同在陜西境內,從現(xiàn)在征集到的古代繡品與寶雞的風格式樣大致相同。因此,澄城刺繡的歷史淵源也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明清時期,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須學會剌繡的技藝,否則會被婆家看不起。傳說在劉家洼某村,有一位姑娘長的眉清目秀,體態(tài)窈窕,熟讀史書,能賦詩作畫,卻沒有學會剌繡的技藝,婚后被婆家休棄。她羞愧難當,寫了一1詩,憂傷離去。這件事,傳入宮中,皇上為此惋惜。由于年代久遠,哪位皇帝無法考證,長詩雖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但這個故事卻在民間遠遠流傳。通過這個傳說,進一步說明澄城剌繡的歷史久遠。
澄城刺繡的繡品種類非常繁多,按照功能可以分為四十余種。
生活中應用比較多的有:枕頂、被面、鞋墊、圍裙等十余種。走進一戶澄城普通家庭,你會發(fā)現(xiàn)像是走進了一座民間藝術的殿堂,繡在枕頂上、被面上的“花好月圓”“龍鳳呈祥”,繡在圍裙上、信插上的“風穿牡丹”和四季花草圖,讓你目不暇接。如果有幸,前些年的嫁妝,繡有“魚戲蓮”的云肩、“魚蓮變娃”的裹肚。更有寓意老人長壽的松柏、仙鶴,為企盼兒子長大后功名富貴繡的“五子登科”“官上加官”馬夾,為護佑孫子、外孫健康成長的“布老虎”。
澄城刺繡的手法有平繡(俗稱扎花)、鎖繡(俗稱掛線花)、提花繡(俗稱敦花)、剪貼繡(把各種顏色的布料剪成花,葉、桿、飛蟲、小動物等,再繡在面料上)幾種,其所用器具有以下幾種:古代人多用綢緞作面料,現(xiàn)代人用綢緞、棉布、料子布均可;二是撐子,用兩根竹條制做成兩個圓形活口套圈套在一起使用,用來把布料繃展;三是繡花線,古代人多用絲線,現(xiàn)代人也用棉線,或青綸線代替絲線;四是繡花針,一種用來平繡的尾眼小針,一種是用來提花繡的頭眼敦花針;五是花樣,有的是把花畫在面料上,有的則用紙剪成花樣貼在面料上。
澄城刺繡的基本特征是針工細膩,花行簡潔大方,顏色搭配和諧大氣,想象奇異豐富,構圖充實飽滿,沒有大紅大綠的渲染,而是淡雅適度,清秀勁拔,顯得活靈活現(xiàn),圖飾題材內容廣泛,施針用線和配色不拘一格,以服務于各種主題之需。
澄城刺繡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使用象征和托物寄意的手法。人們希望幸福,借同音物,如蝙蝠、佛手以象征“!保藗兿M麛[脫貧窮,加官進爵,常借用美麗的梅花鹿以象征“祿”,包含鼓勵上進之意。人們希望長壽,凡送壽禮則借用桃、壽星、仙鶴象征長生不老,賀喜則借以喜鵲;用鴛鴦龍鳳表示夫妻恩愛;福祿壽喜已構成一組觀念,它可以襄括全部幸福內容。如用蝙蝠桃子雙線相結合,寓意福壽雙全,五只蝙蝠圍繞壽字,寓意“五福奉壽”,胖娃娃手持蓮花,懷抱大魚寓意連年有余,俗話說:“畫中有戲,百看不煩。”一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戲曲人物,也是刺繡品的表現(xiàn)題材,顯示它在生活中的強大力量,牽連著千千萬萬人的心。
澄城刺繡反映了澄城古代的聰明才智和她們勤勞、淳樸以及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澄城刺繡就像一部史書,透過這部史書,可以看到古代民間婦女那飄逸的長發(fā),窈窕的身材,身著各式各樣的繡花服飾,向我們走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