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門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傳統(tǒng)刺繡美術工藝,流傳于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主要聚居區(qū),其中以挑花為主要刺繡工藝。
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繡,起源于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清時期。長期以來,經(jīng)過一代代撒尼婦女的精挑細繡,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圖案構思、巧妙的圖案組合、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彝族(撒尼)刺繡的主要花樣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陽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狗齒紋、火焰紋、跳腳紋、石榴紋、青蛙紋、樹紋、蕨草紋以及一些簡單的菱形、三角形、條紋等圖案。一類是以平繡為主的、較為細膩柔和的寫實性花卉圖案,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的花草紋樣,如山茶花、杜鵑花、石榴花、荷花等。另一類以鏤空貼花(又叫摳花)為主,構圖粗狂,抽象,花樣有云紋和波浪紋等。
彝族(撒尼)刺繡是撒尼人在漫長歷史進程中沉積下來的特殊工藝文化,凝聚著撒尼人對民族文化、生活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對世界的認識;其圖案花樣搭配豐富,色彩對比強烈,是彝族撒尼人對大自然審美價值的直觀反映。
2008年彝族(撒尼)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