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秧歌,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庇纱丝芍,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shù)幕顒。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盛行于陜西省延安、榆林一帶,通常于正月十五進行表演。
陜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大秧歌,是一種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活動,并伴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跑驢等社火節(jié)目!疤邎鲎印毖砀,參加人數(shù)為偶數(shù),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彩綢。
秧歌舞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經(jīng)過改革后秧歌舞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xiàn)代裝,腰系紅綢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