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四、五月薅秧季節(jié),人們在田間薅秧的時候邊勞動邊唱歌,主要流傳于匯川區(qū)海龍鎮(zhèn)貢米村(原上壩村)和金沙安底鎮(zhèn)茶園鄉(xiāng)(今茶元鎮(zhèn))永豐村等地區(qū)。
海龍薅秧歌從“平腔、蛤蟆腔”發(fā)展而來,晚清至民國初期,海龍米長期向朝廷納貢,海龍壩子上大面積的連片耕種,產(chǎn)生了農(nóng)民相互換工集體勞作的生產(chǎn)形式,善唱好歌的海龍人勞作田間,時時哼唱流傳在海龍一地的“平腔”、“蛤蟆腔”等山歌小調(diào),增加勞動氣氛,民國初期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插秧薅草季節(jié),常有四川人來海龍壩幫工,有陳姓兩人帶來四川號子,人們覺得好聽,學(xué)唱者眾多,傳唱過程中,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它與遵義勞動號子和海龍山歌揉在一起唱,效果很特別,經(jīng)長期的傳唱打磨,形成了海龍薅秧號子的特色和規(guī)模。與此同時,上壩歌手又有意識將流傳于遵義各地的山歌小調(diào)融于海龍薅秧歌之中,在海龍壩傳唱普及。有的農(nóng)民歌手同時還是“陽戲”、“壇戲”的執(zhí)掌人,于是又將兩者的音樂吸收進來,形成了海龍薅秧歌曲調(diào)豐富的特色。此外,海龍薅秧歌不斷從生活中取材,兼容了端公、道士的唱腔,又匯集了陽戲、壇戲的腔調(diào),還融進了打鬧歌,黔北花燈曲調(diào),使其不斷豐富、充實,由此形成了海龍薅秧歌獨特的風(fēng)格。
海龍薅秧歌傳承譜系:第一代:陳朝安1889年,陳友才1890年;第二代:張步舟1894年,袁清云1901年,陳德安1923年;第三代:張仕祿1925年,李育才1925年,馮會珊1929年,李清品1935年;第四代:楊禮倫1944年,馮世剛1953年,龔連秀1954年;第五代:劉洪1964年,胡友素,1970年,趙德會1971年,徐洪強1974年,馮于福男978年。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