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地處巴山腹地,早年交通極為不便。貨運(yùn)全靠肩挑背馱,就連食鹽都得到四川大寧河去背,一般賣上一塊大洋一斤,與一斗包谷等價。至于瓷碗之類的用品,需要經(jīng)漢水幾經(jīng)轉(zhuǎn)輾,價錢很貴,平民百姓極少使用。窯碗相對瓷碗來說,便宜得多。所以,早年民間大多使用的是用粘土燒制的窯碗。人們吃飯、喝酒、上籠蒸菜習(xí)慣用小窯碗,裝菜用窯品碗或瓦缽缽。
那年月,市場上很少有瓶裝酒,賣的酒、喝的酒多是農(nóng)家或小作坊用木缸似的小甑子、土法子釀制的包谷酒。這種酒原汁原味、口感綿長,清香沁人心脾。度數(shù)不高,價錢便宜。親朋酒友來往,窯碗舀來便喝。但凡客棧酒肆,往來商賈、兵差游俠進(jìn)店,褡褳一放,寶劍一橫,疾呼小二,切上幾斤牛肉、打上一壺酒來,常用大碗“甩”(整)上幾碗,吃飽喝足,將碗往那兒一“甩”(擱),上床睡覺或上路走人。如此方便灑脫,粗獷豪放,司空見慣。久而久之,人們干脆把這種小甑子“大口酒”稱作“窯碗酒”或“甩(摔)碗酒”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