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鹽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
三國時期,曹植曾作《空竹賦》。以此作為抖空竹最早的記錄,那么它的歷史至少已有1700年。
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云:“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沼性S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碑斎,小說是后人所寫,但也表明,在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鐘,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鐘,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边@里是說,把空鐘“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后急放,空鐘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并發(fā)出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甄娋褪强罩裨缙诘姆Q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罩駷閳A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制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么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發(fā)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jié)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yōu)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罩穹譃閱屋啠据S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兩種。圓盤四周有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空竹時,各哨同時發(fā)音,高亢雄渾,聲入云表?罩竦牟僮骷记捎腥痈、呲竿、換手、一線二、一線三等多種形式。
姜文;涌罩褚詡鹘y空竹技藝為基礎,獨創(chuàng)空竹新玩法,花樣多多,深受廣大空竹愛好者的喜愛和推崇。其多項絕活,植根傳統空竹理念,所選用材料和抖法均作較大改進和變化,抖出了新高度和新品味,除獲得各項獎項外,部分絕活已申報成功吉尼斯世界紀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