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渡的傳說,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xué)類項目。
王獻之在我國書法史上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王獻之的家就住在秦淮河邊的烏衣巷。
一天,王獻之聽朋友說,秦淮河北岸的集市上,有人在賣一方桃形的硯臺。他聽了很感興趣,帶了銀兩趕去,就把這方硯臺買了下來。此硯很有講究,據(jù)說要在三月初三桃花盛開之日,用桃花潭水洗硯更能發(fā)墨。上巳節(jié)(三月三)到了,這天一大早,王獻之帶著硯臺來到南浦渡旁的桃花林。在林間找到一潭碧水,洗起硯臺。此刻,一位姑娘上前,驚愕道:“哎呀,這硯臺是我家的!”
非王獻之這才注意到身邊這女子,大約十七八歲,面如桃花,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透著靈氣,只是眉頭微蹙。“這硯臺明明是我的,怎么說是你家的呢?”王獻之好生奇怪。這一問,姑娘眼睛紅了。原來她名叫桃葉,出身書香門第,后因家境敗落,父親只好賣掉祖?zhèn)鞯某幣_還債,F(xiàn)在父親久病不起,桃葉只好在家加工團扇到集市去賣。王獻之聽完姑娘訴說,又憐又愛,便道:“我替你在每把團扇上寫上詩句,或許能多賣些錢!眲傤}上詩句,姑娘見落款是“王獻之書”,十分驚訝,急忙問:“公子便是王獻之嗎?”“正是!蓖醌I之與桃葉四目相對,已是含情脈脈。
轉(zhuǎn)眼又到了一個草長鶯飛的三月三,一夜輾轉(zhuǎn)難眠的王獻之帶上硯臺,再次來到桃花潭邊。美景依舊,伊人何在?王獻之黯然神傷地洗罷硯臺,長嘆一聲,拂袖離去。剛走幾步,就聽見身后傳來“撲通”一聲響,轉(zhuǎn)身一看,只見一個身穿白色羅裙的少女正在水中掙扎。他人有難,豈能見死不救?王獻之縱身跳入潭中,奮力將女子救上岸來。可目光剛一接觸,便怔住了:!這不正是自己魂牽夢縈的桃葉姑娘嗎?這時的桃葉也認出了王獻之,一頭撲進王獻之的懷里,“哇哇”地哭起來。
原來,去年一別,桃葉的父親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而后桃葉自幼定親的男人也死了。前一天,婆家怕桃葉受不了“望門寡”,便帶了一伙人闖到她家,硬將桃葉抬去婚葬,把她- 著抬到亡人的墳邊;樵崾菛|晉風俗,婆家不問女的死活,任憑豺狼野狗來亂咬。
這天夜里,可憐的桃葉拼命掙扎,終于將繩子磨斷,含著淚向桃花潭奔去,想一頭扎進水里了卻一生,可怎么也沒想到,竟讓她日思夜想的人給救了。王獻之凝視著桃葉的面龐,輕聲而有力地說道:“桃葉,跟我回家吧!”
有一回,桃葉擺渡時心里害怕,而王獻之見愛妾心生怯意,不敢登上小舟。才華過人的他,當即吟唱了《桃葉歌》三首:“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其一)。桃葉復(fù)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其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其三)!睈矍榈牧α渴菬o窮的,聽到心上人的歌聲,桃葉頓時懼意全無,踏上蘭舟。小舟在水波上蕩漾,桃葉的歌聲隨風飄揚:“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其一)。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動搖郎玉手,因風托方便(其二)。團扇復(fù)團扇,持許自障面,憔悴無復(fù)理,羞與郎相見(其三)。”這就是傳之于世的三首《答王團扇歌》。由此可見,桃葉的才華也是非常了得的。
南浦渡兩岸的行人聽見他倆對歌,紛紛駐足,人潮如涌。這渡口頓時名聲大噪,王獻之和桃葉的故事,一時成了建康(南京)城里街談巷議的話題。從此,南浦渡在不知不覺中被叫做桃葉渡了。再后來,這桃葉渡便成了愛情的代名詞。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