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的傳說,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xué)類項目。
南朝時佛教盛行,至梁武帝達到頂峰,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邀請建康法云寺云光法師(西域來華僧人),在石子岡東岡(梅岡)- 華經(jīng),感得“天雨賜花、天廚獻食”,紛紛墜落的鮮花形成雨花石,史稱“雨花說法”。之后,人們將云光法師講經(jīng)的高臺取名“雨華臺”,后變?yōu)椤坝昊ㄅ_”。唐代后,“雨花說法”演變?yōu)槌烧Z“天花亂墜”,沿用至今。雨花臺一帶成為當(dāng)時有名的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三上雨花臺,現(xiàn)景區(qū)內(nèi)的"乾隆御碑"正是其第一次游雨花臺時所題。
“雨花說法"先后入選1624年《金陵圖詠》(明朱之蕃編、陸壽柏畫),明代畫家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冊》。1920年,“雨花說法"入選長干里客(徐虎,號瘦生,苕溪人)繪制的《金陵四十八景圖》。2013年3月,“天花亂墜”入選南京出版社《南京成語故事》。故事發(fā)生1500多年來,“天花亂墜”早已深入人心,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成語之一,派生的“雨花”、“天花墮”、“花雨”、“天雨寶華”等詞語語境,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文學(xué)的意象符號!坝昊ㄅ_”因“雨花說法”充滿了神秘色彩,成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文化地標(biāo)、文化名片。近代又因為國民黨在此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員,“雨花臺”更是成為革命的圣地。雨花臺是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游、吳敬梓、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臺的優(yōu)美詩篇。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