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俗稱“影子戲”,它既有故事性,又有音樂性,是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民間藝術。
史載皮影戲起源于漢朝,方士李少翁曾設帳弄影為漢武帝早逝的寵姬招魂,晉代干寶《搜神記》里記有此事。另有一說,皮影戲始于隋唐五代年間,是為佛教宣傳輪回報應的佛法服務的。宋代的皮影戲比較盛行,京師汴梁(今開封)市井游樂中就有傀儡戲之類的表演。在元、明、清三代盛演不衰。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皮影戲在夫子廟紅透半邊天。每天晚上在泮宮東邊的戲場外、大院里,黑壓壓地站滿了人,都是前來看皮影戲的。這可不僅僅是演給孩子們看的,觀看皮影戲的大多是成人,而且票價賣到一毛一張,這在當時就算是高消費了?雌び皯虻娜硕际鞘杖胼^高的、生活比較休閑的人,他們把皮影戲當做高檔的藝術消遣。晚上七點半開演,戲場里卻早已客滿了。幕布拉開,一條耕牛拉著犁,從舞臺的右側出場,牛頭在伸動,四條腿在邁動,牛尾巴在甩動;后面的老農(nóng),揚著鞭子,趕著牛。這時沒有故事,沒有情節(jié),只有耕牛從舞臺的右側耕田,一直耕到舞臺的左側下場。全場一片肅靜,全被這老;铎`活現(xiàn)的動作吸引了。此戲的藝術特色,完全講究逼真,一招一式都透出千錘百煉的真功夫。幕后還配上了音樂和解說。老牛的哞哞叫聲,老農(nóng)的悠悠山歌,增加了藝術感染力,讓人百看不厭。
南京皮影由皮影制作和皮影表演兩部分組成,前者屬于美術的范疇,后者屬于傳統(tǒng)戲劇的種類。在皮影制作方面,南京皮影吸收了剪紙藝術的特色,賦予皮影造型古樸、雕刻細膩、色彩艷麗等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在皮影表演方面,南京皮影靈活地融合了文學、音樂的靈魂,配以燈光和說唱等,真正達到了“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境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