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祿齋蘇式月餅制作技藝,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生祿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東端的蘆墟鎮(zhèn),由黃渭陽與徐生官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祿齋制作的傳統(tǒng)糕點享譽吳江及毗鄰的江浙滬地區(qū)。該店制作的蘇式月餅,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聞名。據《吳江文史資料》記載: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時到過蘆墟,吃了蘆墟生祿齋制作的月餅后贊不絕口。自此,生祿齋月餅就成了進京的貢品。店中立有“關山桃棗、進京茶點”和“汾溪第一”兩塊金字招牌。到嘉慶(1796~1820年)末年,徐生官夫婦相繼謝世,其子又不肯繼承父業(yè)。而黃渭陽已年老。他考慮再三,為保住家業(yè),將當年籌集的資金及現(xiàn)在的家業(yè)以現(xiàn)金折價,分給徐生官的兒子一半,將“生祿齋”改名“黃生祿齋”,由其子孫獨家經營。民國年間,店內有從業(yè)人員30人左右,店中立有“分溪第一”的青龍招牌,兩邊墻上掛著“蓋聞黃生祿之創(chuàng)業(yè)也,家傳六代,帝歷八朝……”和“提選南貨,進京茶點”等匾額?谷諔(zhàn)爭時期,“黃生祿齋”在風雨飄搖中勉強維持著生計,到抗戰(zhàn)勝利后稍有恢復。1956年,“黃生祿齋”與“協(xié)隆”、“懋福和”合并改名為公私合營蘆墟糖煙酒商店,后改為國營。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黃生祿齋”隸屬于蘆墟國營商業(yè)公司,尚產銷各種傳統(tǒng)月餅,F(xiàn)在,蘆墟生祿齋傳統(tǒng)糕點主要分布在吳江分湖流域,并輻射毗鄰的江浙滬一帶。
生祿齋月餅為蘇式月餅,外皮呈多層松酥片狀,吃口香甜,油而不膩。其規(guī)格分大、中、小三種,有四種口味:百果、玫瑰、椒鹽、豆沙。材料成分大致為:面粉、水、豬油、飴糖、餡料(胡桃肉、蜜棗、松子、瓜子肉、桂圓肉、紅綠瓜、芝麻、糖桔皮、赤豆沙、玫瑰、桂花)。制作流程分為:制作油酥→做皮子→大包酥→小包酥→掐餡料→包餡→敲章→烘制→出爐→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