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齋熏臘品制作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類項目。
常熟“馬泳齋”,由馬詠梅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其熏臘鹵制品香味獨特,甜咸適中,鮮嫩可口,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常熟飲食文化中的標志性品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馬詠梅在同鄉(xiāng)“鐵琴銅劍樓”主人瞿啟甲的幫助下,到常熟城中租賃房屋,開設“馬詠記”店面。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馬詠梅在寺前街(今西門大街)新購地址,形成前店后坊規(guī)模。瞿啟甲親自題寫店匾“馬泳齋”。馬詠梅烹調(diào)技藝精湛,其燒制的熏臘鹵制品在熟食業(yè)中首屈一指。1926年,馬詠梅之子馬驥良繼承父業(yè)。1931年,在蘇州觀前街大成坊巷口開設了馬泳齋蘇州分店,一時名揚姑蘇城?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馬泳齋也遭破壞。1938年,馬驥良等人在上海浙江路寧波路口開設了馬泳齋上海分店,自制的馬泳齋“白斬雞”、“糟雞”和“糟肉”馳譽上海灘,名震蘇滬。解放后,一度公私合營。1980年9月,馬泳齋易名為馬泳齋熏臘食品總號,并設置分店。1999年,歸并常熟市江南畜禽食品有限公司管理。
馬泳齋產(chǎn)品有二十多種:如肉類有肉松、叉燒、五香肉,脆鱔、油雞、鵪鶉蛋。魚類有熏魚、糟魚、小黃魚;雞類有醬雞、鳳爪、香酥熬雞;鴨類有鴨掌、鹽水鴨、香酥醬鴨等。而最為著名的是被譽為“馬蛋”、“馬雞”、“馬肉”的熏臘制品。
“馬蛋”,有醬蛋和熏蛋之分。醬蛋色澤金黃光亮,味道醇厚鮮美;熏蛋略有咸味,煙熏香味頗為獨特。與醬蛋相比,熏蛋的制作比較特別。鍋中放入一些木屑,將剝殼的光蛋置放在特制的、鋪了一層稻柴芯的鐵簾上,簾置鍋中,點火。這時,鍋中木屑自然成煙,將蛋熏至金黃,在蛋表面淋上麻油,用紗線將蛋一切為二,撤入細鹽即可食用。
制作“馬雞”,選用紅曲米做醬色,用上等冰油和潔白糖做主料。洗凈光雞,入鍋燒至30攝氏度左右,再出鍋漂清血沫,放入老鹵中佐以調(diào)料燒開。稍;鸷螅僖晕幕馉F酥。出鍋后的醬雞色澤金黃,油光锃亮,出售時再抹上醬汁,味鮮而爽口,香濃而不油膩。
“馬肉”,上口酥糯,肉香汁濃。制作時要挑選皮質(zhì)細薄,含脂量小,精肉層厚的五花肉,切成大塊入鍋燒煮,至三十攝氏度左右出鍋,然后漂清血沫,放入原鹵燒開后;。再用文火燜酥,起鍋后用原鹵一部分重糖炙收,濃縮成汁,再把煮熟成品浸入汁里裹汁,出售時再涂上老鹵制成的醬汁。
馬泳齋肉松,也是備受青睞的特色產(chǎn)品之一。制作時,選擇新鮮的豬后腿肉,配以紹酒、精鹽、醬油、味精、肉桂、八角茴香、生姜、蔥等輔料,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制作而成。
而今,馬泳齋熏臘總號是常熟市唯一的一家專營熏臘鹵制食品的連鎖經(jīng)營企業(yè),旗下連鎖店已達六十多家,銷售網(wǎng)點遍及常熟城鄉(xiāng),并延伸至周邊縣市。買“馬雞”、吃“馬肉”、品“馬蛋”,已成為人們的一件樂事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